您现在的位置:童秀网小学教育网小学数学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日记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日记

04-02 12:34:15| http://www.ertong6.com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人气:668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日记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20xx年11月27日星期一 小雨转晴
给学生提供什么样的探索活动
去乡镇听课。偶而遇见一位年轻、精神的老师,总是让人眼前一亮。
今天上午的情形就是这样。
他执教的内容是四年级《探索发现四:商不变的规律》。教师的语言极为凝炼,几道口算题过后,开门见山引出课题,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接下来,利用老师课前发给学生的探索卡,开始了探索规律的过程。探索卡是这样设计的:出示两组算式,一组为6÷3、60÷30、600÷300、6000÷3000,另一组为8÷4、24÷12、160÷80、480÷240,先计算这两组算式,再引导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试着写一写;第三步:运用你发现的规律,举一个这样的例子。
看到这样明晰的三步,我暗暗为设计者的别具匠心高兴:规律教学的路子,看来教师是熟透于心的,如此大胆地放手,也真难得。
学生开始填探索卡,教室里安静得很,一点声音没有。探索的空间和氛围在教室里弥漫,在落后的乡村小学,这样的情境着实让人感动。
交流的时间到了。
你发现了什么?
我发现了第一组得数都是2,第二组得数都是4;
我发现了除数一个比一个多一个0。
学生中间呈现出的,大多是这种浅层次的结果。作为听课者,我先是失望,接着是不理解,再静下心来想,便明白了:四年级孩子,思维明显还停留在浅层,停留在直观的表面上。很少有人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与探索――为什么商都一样。
规律没有发现出来,应用便谈不上了。教师有些急躁地引着学生一步步地比较、发现,几乎是自己将结论呈现了出来。整个探索过程草草收场。应用规律的过程当然不再成功。
这种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教师的设计本意是好的,为什么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如此失败的状况?
细细思量,现实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类现象。我们设计了完美的探索活动,却没顾及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及探究能力。在学生思维水平达不到预料中的效果时,所有的设计便成了空中楼阁,好看而不实用了。
应该给学生设计怎样的探索活动?怎样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不使“探究”成为形式?
在本节课中,如果学生的水平恰好可以达到教师预料的程度,探索发现出一切,那么这节课应该是相当精彩的:学生做了课堂的主人,成了探究的主体,经历了数学发现的全过程,且总结出了规律。但事实不是这样。
当学生的探索发现出现障碍时,课堂如何进行?教师如何处理?是继续按预设的路子走,还是适当调整策略、针对学生的实际表现往下进行?本节课中,在学生发现商不变的表象后,如果教师能适时作以调整,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我想发现商不变的规律并不难。只是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走一点所谓的弯路,但孩子还是能体验到真实的探究过程的。
教学就是教学生学,陶行知先生说。当学生的学习出现困难、需要帮助时,教师应做好学生的拐杖,给予适当的扶助和指导,而不能完全地袖手旁观。探索活动中,有时更需要这种拐杖的作用。
20xx年11月29日星期三 晴
大智慧大课堂
上午,在某一乡镇听课。走近三年级二班,等在门口的是一位很不起眼的男老师。年龄在四十上下,个子高高的,穿一身朴素的衣服。朝他看过去,与别人略有不同的,是他眼中没有那种常见的拘谨与紧张,倒是多了几分坦然。
在教室后面坐下,他走过来,对我说:“我制了个课件,可这台电脑放不出来。不讲那一课了,上前面一课吧,学生也没学。”――他是从别的学校赶来,用中心校的学生上课。“本来要不讲的,可人家说不讲会扣分,我还是上上吧。”
这种情况常见。上课之前,总有老师介绍些意外情况,比如准备不足、心理紧张等等。我不以为然。心想,这节课又要划入“平常”的行列了,什么都没准备啊。
开始上课。
喜欢小猴子吗?小猴子最喜欢吃什么?有48个桃子,平均分给两个小猴子,每只小猴子分几个?你是怎么想的呢?
有人用口算,有人用竖式。仔细地听口算者将思路说清,又请列竖式的将竖式递给同桌看一看。然后请几名学生板书出自己的竖式。
五花八门,什么样的竖式都有。黑板上写下的,一个是乘法竖式,一个是错误的除法竖式,另外两个才是正确的。一个一个地来,请他们说说怎么想的。列乘法竖式的那位,是个言语木讷者,什么也说不出。“大家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吗?”学生纷纷摇头。“老师知道他怎么想的:因为24×2=48,所以48÷2=24,做除法想乘法,是一种好方法。”那位学生欣慰地坐下,我也替他出了一口气。
再看错误的竖式。做错的人将除法的商写在了下面。“你是怎么想的?”教师侧耳聆听,那个孩子怯怯说来――也有他的道理。教师给予了肯定,又指出他些微的不足。
正确的两个,当然是由学生说,说得颇好。
第一个例子处理完了,轻松自然。“看到两只小猴子在分桃子,又有一只小猴子跑过来了,这时候,该怎么分呢?用我们刚才的方法算一算。”
学生计算48÷3的竖式出现困难,教师便在黑板随手画出了四个篮子和篮子外几个桃。让学生想一想,可以怎么分,然后继续研究竖式。
交流的时候,除了口算的方法,又出现了多个竖式。孩子们都想把自己的竖式写到黑板上,教师说:“先看一看,他们写的跟你一样吗,不一样的再上来写,好吗?只要是不一样的想法,都可以写上来。”黑板上趴满了孩子,一个个写得兴致盎然。
仍是一个个处理。所有出现的可能,都走进了老师和同学的思维中,清晰了然。
“通过帮小猴分桃子,我们学会了列竖式计算除法,小猴子们高兴地回家了,回家干什么呢?要做作业。”教师板书四道算式。“你愿意帮它吗?随便找两道,算算看。”
干净、简单的语言,体现出了十足的数学味。
真喜欢这种感觉。
上完了课,再看台上那位沉默的老师,不知怎么,在他身上看出了一种大家风范。
想想看,课前什么准备也没有。随手拈来的一节课,却上得学生个个劲头十足,对所学知识清楚了然。这需要怎样的功底?看似轻松平淡的课堂背后,是教师先进的育人理念和深厚的基本功。
佩服之至。我在听课本上记录道:不动一笔一墨,上出这样的好课,内功使然。

www.ertong6.com 后听别人说,这位教师原来是一所完小的校长,自己为学校谱曲、作词,创作了校歌,将学校管理得井井有条,后来坚持不当校长,现在在某个学校做教师。
上完了课,看着他将课本揣进口袋,默默地骑车走出校门的身影,忽然想到了这句话:大智慧成就大学问,大学问造就大课堂。正是这种源于内心的深深喜爱,才有了他几十年的潜心钻研,才有了今天看似平常的大课堂。
课堂需要大气,做人更需要大气。
20xx年3月10日星期六  晴 
“十几减9”的一波三折
(一)欣喜 
今天属加班,但学生在,我还是认真备了课。
心里想着“把学习当成游戏”这句话,本着将课堂设计成游戏的原则,对“十几减9”这节课,我作了如下设计:
1、  板书数字“9”。认识它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帮9找找它的朋友,好吗?
出示9+( )=12式的练习一组。
2、  让我们先到儿童乐园里看一看。P10-11。
看到这幅图,你感觉怎么样?仔细看看,儿童乐园中都有些什么?――真热闹啊,你能找到这其中的数学信息吗?
随学生回答板书:
(小人):有15个气球,卖了9个;  (小人):还有几个?
(小人):我投了14个圈,套中9个; (小人):有几个没套中?
3、先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气球问题。怎么列式呢?15-9= 得多少啊?
你怎么想出来的?用小棒摆一摆,试试看,是不是得6?
15-9=?我们可以想……(总结学生发言,展示多种算法)
套圈问题。14-9=?得多少?用小棒摆摆看。9的这个朋友是谁?怎么想呢?
4、  儿童乐园里还有没有问题?你能不能提出一个?(试着解决)
5、  学习例1。学会了帮9找朋友,老师出一道题考考你:
(图)12朵花,发给我们班同学9朵,还剩几朵?
谁会解答?(可以圈一圈)说说想法。你是用哪种方法计算的?
6、练习。今天我们学会了帮9找朋友,长了一身本领,做几道题试一试。P12做一做。逐题解决。
看着自己的教学设计,想象着孩子们积极参与的场景,很是欣喜。
(二)失落
等到真的走进课堂,按预设的思路上课了,学生的反应竟远远没有想象中的热烈。
看图,他们是喜欢的。从图中寻找信息也兴致盎然。合上课本、专门解决那两个问题时,孩子的兴致没了。 
老师的强制和命令,使得课堂气氛突变。 
通过摆小棒,得到了问题的答案。一旦摆脱实物,说想法时,大多数孩子又茫然四顾。极少几个举手的,说出了老师期待中的想法。可对其他学生而言,仍然很陌生。 
再摆,再说。 
这个过程变得枯燥。 
直到最后,会圈会画,能够算出十几减9来了,还是很慢。 
学生原始的思维,最本真的思维,就是这个样子的吗? 
自以为备得很好的课,到了学生那里,趣味减少了一多半。 
失落。 
(三)思索 
失落之余,我在寻找原因。 
在老师眼中,课备得足够好。层次清晰,一目了然,也不乏童趣。为什么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呢? 
原因之一:学生不喜欢纯问题式的分析。发现问题后,他们愿意从图画中直观找出答案,不习惯于推理和理性分析。 
――应该让学生充分看图的。图画情景,只是起到感性引导的作用,初步渗透十几减9既可。真正的思路学习,应该放在例1上。 
原因之二:这是一节启始课。初次接触退位减,本节课的重点应该是动手操作上。有了大量操作的基础,才可以让学生抽象地说思路。 
―一年级的孩子还是不习惯抽象,老师太着急了些。顺着学生自然的天性,慢一点,可能会好些。 
反思:教师备课,更多地备了教材,对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认知特点考虑得少。于是出现了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 
这仅仅是平常一节课。如果再有机会,我会好好打磨,将课上得更精彩。可对学生而言,还有第二次学习的机会吗?
想到了窦桂梅老师,为上好一节课十易其稿的故事。 
我们的课堂,还有多少需要打磨的地方呢?
20xx年12月27日星期四 阴有小雨 
教室内的公开课
今天,上了一节学校内部举行的公开课。因为更多的课是在教室内、什么也没有的条件下上的,今天,我决定直面课堂,就在教室内,上一节家常课。
常态的课堂,真实的展示。但在课前,还是多下了点功夫。
课前
先是研读教材教参,了解教学内容。然后搜集相当教学设计,看看别人的设计思路。
要上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一”:简单的排列与组合。看了不少教学设计,都是将解决问题串于一个大情境之中:参观体育馆、去小动物家作客等等。故事性很强,能增加孩子的学习兴趣,但情节的过于热闹对于学生的数学思考也起到了干扰作用。特别不能接受的是,情境的应用略显牵强。比如,用1、2、3三张数字卡片组成的两位数给运动员编号,显然缺失了现实性,编号怎能只用“12、13、 21、23、31、32”这几个数呢?还有“5角钱”的门票,也不太现实。
考虑到以上两个因素,我放弃了情境。决定用单纯的数学问题和数学思考吸引学生。
基本教学过程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到数学广角玩一玩,好吗?
1、明明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有一天,她在玩数字卡片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数学问题:用1、2、3这三张数字卡片能摆很多的两位数呢。你会摆吗?动手试一试,看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两位数来?
学生动手操作。
能把你摆的跟同桌说一说吗?摆出了几个不同的两位数呢?
生:8个、12个、5个、6个不等。
――这是生成的教学资源。原本以为简单的内容,学生初次接触还是有些“无序”。我将这些结果随手板书了下来。
谁上来摆给大家看一看?师帮着把结果记下来。还有不同的摆法吗?
最先上来摆的是孙涵。基本属无序地摆,没有板书。第二个是刘畅。她按照“12、21”的顺序一对对

www.ertong6.com 摆了出来。第三个是李东乘。他说这里边有规律“12、13;21、23;31、32”,还接着说了说规律。
明确了两种摆法的不同思路。问孩子喜欢哪种,多种都喜欢第二种。
这时我灵机一动,又回到最初的结果上来。摆出8个,是什么原因?马上有人说:重复了。摆出5个的呢?有漏掉的。能用卡片再摆一摆吗?感觉这一环节处理得较为圆满而机智。
2、刚才用3张数字卡片摆出了两位数,下面咱们3个人做个游戏好不好?
握手是一种基本的礼仪。你会握手吗?三个人之间,每2人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小组内同学试试看。
握了几次手?4次、6次、3次……握手的结果竟然也如此不统一。
上台演示。先找握了4次的3人。原来他们是每2人握手后,3个人又手拉起了手,算成了4次。
再找“6次”的一组上台演示。所谓6次,原来是马燕找陈涛握过后,陈涛再找马燕,2人之间握了2次,礼尚往来。“现实生活中,我找你握手之后,你还有必要再找我握吗?”“没必要,重复了!”张辰豪说。
握手这么简单的事,原来孩子并不懂。于是课堂上生成了许多优秀的教学资源。
3、3个人打球,会怎么样呢?看书101页第2题。每2个人进行一场比赛,一共要比几场?
“3场!”没等我问什么,就有人说“和握手是一样的!”我随手在黑板画3个小人,连线表示出比赛的场数。
顺便又问了一句:如果是4个人呢?“4场!”“不对,是6场。”没让学生继续争论,将这个问题放在了课后自己研究。
4、生活中其他的类似问题:搭配衣服(101页第1题)。这四件衣服,2件上衣2条裤子,搭配起来穿,能有几种穿法?你能在书上表示出来吗?
教师画简笔画,渗透连线和编序号两种符号化的表示方法。
5、穿衣服中有学问,买东西时也有学问呢。看书99页第2题。付钱的问题。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引出“排列”与“组合”两词,并板书。学得怎么样?自我评价。
课后反思
因为是面对自己的学生,在熟悉的教室内,课上得十分开放、自如。自我感觉课堂上生成了许多未知的东西,自己处理得还算恰当。
比如排列数字。结果的不一,是我没想到的。引导学生对开始的结果进行分析,找到错误的原因,效果较好。掌握规律重新再摆一次,也凸显了课堂的扎实、有效。
握手环节处理也算精彩。因为孩子对“握手”的陌生,对“每2人握1次手”认识模糊,也由于受数字排列的影响,出现了6次、4次的结果。课堂上,能通过演示,引导学生清楚地认知握手中不排序的特点,也即“组合”的特点,化解了认知中的难点,顺畅地解决了问题。
当然,也有处理不当的地方。排列数字时,第四个同学用“12、13、21、31;21、 23、12、32”这种方式考虑,思维是独特的,教师应该给予他充分的时间,表达清楚后,引导大家分析这种思路的优点与不足。可惜课堂上的我急于引导学生认识排列规律,对这一想法没作深入处理,而是草草收场、匆匆擦去。
下课后专门将他叫到跟前,才听明白他的想法:原来是先从数字1入手,让它占完十位占个位,再用数字2,依次类推。这种想法其实是极为罕见的,证明了孩子思维的独特性及多样性。等我找到他的时候,他已认识到了这样摆“有重复”――孩子的自我调整能力总是很强。
听课教师的看法
自然真实的大师风范 以小见大的大家风范;
教学组合时,让学生亲身体验3人之间握手的方法,引导2人握一次,体会排列与组合的不同做得好;
从“握手”这一环节中,感觉出教学设计之精彩;
小环节的教学细腻,处理好;
三张数字卡片摆出两位数活动精彩:生尝试摆、交流展示、引导优化。
建议:学生无序的那种摆法不应擦去,以便于对照,归结出按一定顺序摆;
用一个大情境将各环节串起来,形成一个“故事”

关键字: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小学数学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