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童秀网小学教育网小学语文小学语文阅读中高年级阅读教材及教学

中高年级阅读教材及教学

03-25 16:22:14| http://www.ertong6.com |小学语文阅读|人气:278
中高年级阅读教材及教学小学语文阅读,

一、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目标

有效实施教学的基本前提:☆准确把握目标;☆瞻前顾后,注意目标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1、阅读方法方面的目标:

第二学段

第三学段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2、词句理解方面的目标:

第二学段

第三学段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3、把握内容,领悟方法方面的目标:

第二学段

第三学段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第二学段:领悟内容、体验情感是主要任务,主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第三学段:“表达顺序”“表达方法”,还要解决“怎样写”的问题。

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性的判断

感性的把握

确切地“言传”

表现形式比较自由

统帅全文,只能是唯一的

可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去阐释

注重结果

更注重过程

不顾及个体差异

关照个体差异

4、各种文体的阅读方面的目标:

第二学段

第三学段

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面、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5、标点掌握方面的目标:

第二学段

第三学段

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6、“积累”方面的目标:

第二学段

第三学段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二、中年级阅读教材及教学

1.精心设计专题,精心选择课文。

从专题的角度看:(1)人文内涵的角度。(2)文体的角度。如: 中外神话(三年级下册)(3)写作方法的角度。如:作家笔下的动物(四年级上册)

从课文的选择上看:(1)人文内涵丰富。(2)语言文字优美。

2.编排两种类型的课文: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

略读课文的教学:

☆内容上,理解课文的要求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

☆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渐渐习得基本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略读课文教学的一般程序:

☆先按阅读提示自己认真读课文;

☆适当组织交流,说说对内容的大致理解和读后的感受;

☆抓住一两个重点的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交流;

☆有兴趣的地方再读读,特别感兴趣的也可以背一背,词句的学习不必多作要求;

☆可以用各种方式检查读书的效果。

3. 全面更新助学系统。

(1)在精读课文中安排提示语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了解阅读思路的过程。

☆教师教给学生的不能仅仅是文本本身的意义,而应该是怎样去读文本,从而让学生在遇到类似的文本时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去阅读。

教材中安排大量关于“怎样读”的阅读策略——

一是提示理解词语的方法。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 结合生活实际。如:

 

二是引导学生体会用词的精妙。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冒”用得真好。 ——《荷花》

三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边读边展开想象,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如: 

☆边读边想,思考问题。如: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进而理解内容。如:

 

☆通过体会关键语句理解课文。如: 

☆引导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如:

 

☆引导学生读课文产生联想。如:

 

四是用感悟性、点评性的话语,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的内容。如:

 

五是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如:

 

以上这些,都是针对中年级的学习目标有意识安排的,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目的性。

体现了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边读边想、自读自悟的思想,使学生逐渐领悟到读书应该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么想,从而提高自己读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反映语文阅读的规律,呈现方式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在教材中适时、适当地呈现这些关于阅读策略的知识,使学生的阅读实践既“活”且“实”,为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改进课后思考练习的形式和内容。

一是既重视朗读,也重视默读。

☆朗读,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也是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

☆默读,更利于思考,常用于搜集或筛选信息资料。

许多课文提出了朗读的具体要求。如:

 

 

 

有的课文明确要求通过默读了解课文内容。如:

 

 

 

有的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虽然没有明确提出默读的要求,但是必须在认真默读的基础上完成。(如:图31所示)

 

☆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不应单一地运用朗读或默读,而要根据读书的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做到每次读书的目的明确,方法得当,并体现出读书要求和效果的层次性。

二是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理清课文的条理。如: 

 

 

☆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如:

 

三是引导学生品味词句,领悟表达的方法。如:

 

四是引导学生讨论问题,鼓励交流阅读感受。引导讨论问题。如: 

交流阅读感受。如:

 

五是紧密联系学生的阅读实际和生活实际,安排适量的“小练笔”。  要求不高,指向明确。

续写。如:

 

写自己的生活。如:

 

 

由读课文想到的   如:

 

六是在部分课文后安排了选做题。

引导课外阅读    如:

 

 

引导积累语言    如:

 

引导语文实践      如:

 

引导生活实践     如:

 

教材的价值取向:

之一:把握年段特点——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引导理解内容的方法:

    一是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进而理解内容。

二是边读边展开想象,把课文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三是理清文章的条理,再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的内容。

☆引导体会感情的方法:

    主要是让学生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读书,然后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

之二:适当向课外扩展延伸。

☆从具体的课文实际出发,引导课外阅读、搜集资料。

☆引向课外进行观察。

☆引导读写结合的小练笔。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加以思考。

   教材的目标意识强,较好地体现了教学目标的整体性、阶段性和连续性。

   具体到每一篇课文,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有所侧重。

   既把握年段重点,又有每一课的特色。

   为教师改进教学,把握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提供凭借。

教学时要有所区别:

   ☆有的要落实到每一个学生,如小练笔。

   ☆有的要鼓励学生去做,并安排交流展示的机会。

   ☆如果条件受限制,教师可以酌情提供资料。

4.精读课文的教学。

(1)单元内涵的把握:(教师要在观察中的发现)如:

“心中的秋天”这一主题:三年级上册“心中的秋天”与二年级上册“美丽的秋天”不同在哪里?

     情景相生,把秋色与乡情、友谊、劳动、收获……融为一体,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是在多读中体验感悟。

   ☆感性的语文——多感受,少分析

   ☆入情入境,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

   ☆角色转换,体验情感

   ☆用读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如:

爬天都峰(1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试读。交流自己是怎么读的,读了有什么感受。

想象峰的高。你见过高山或高楼吗?面对这么高的山,  你有什么感觉?

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一段。注意标点符号,读出语气。

爬天都峰(2

我奋力向顶峰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

试读。听同学读,发现他们强调了哪几个词语?

删去“奋力”和“终于”,读一读,感觉有什么不同?

再读这两段,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二是多元解读文本,尊重独特感受。

如:   我发现列宁非常喜欢灰雀,你发现了什么?

——(《灰雀》,第20页)

读了这个故事,我想到了……

——(《陶罐和铁罐》,第109页)

从英子的变化中,我想到了很多……

——(《掌声》,第119页)

《陶罐和铁罐》教学片断

        师:“你敢碰我吗?陶罐子!”这是铁罐傲慢地向陶罐发问的一句话。同学们想一想,朗读这句话时,怎样读最能体现铁罐的傲慢?

(学生活跃起来,都在轻声试读。)

生A:我把“敢”字重读:“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意思是你陶罐是没有胆量碰我的。这表现了铁罐的傲慢。

生B:我把“碰”字重读:“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意思是你陶罐只能巴结我,讨好我,碰我是不行的。

生C:我觉得“我”字应该读得重一些:“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意思是我是十分结实的、了不起的,你算什么东西!

生D:我觉得“陶”字读得重更好:“你敢碰我吗?陶罐子!”这表现了铁罐对陶罐的轻蔑,也就突出了铁罐的傲慢。

再如:《惊弓之鸟》教学中,学生也有几种解读?

更羸很聪明

更羸的推理过程很巧妙

大雁真可怜

三是引导学生探究语言规律

☆把发现意识渗透到课文的阅读中

☆利用文中的提示语,学习阅读的方法

☆感受和发现多种表达方法

(2)在阅读中发现语言规律

如:

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盘古开天地》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互相抵着;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赵州桥》

(3)感受表达方法的多样性

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花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花  钟》

花  钟  的重点研读方案

第1段:想办法展示“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同样说“开花”,课文的说法有什么不同?你还有别的说法吗?

第2段:你发现这一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吗?对这句话你有什么体会或疑问?你能用本段中的例子和你知道例子来说明吗?

第3段:你觉得“花钟”有趣吗?你理解“陆续”的意思吗?

(4)积累多种多样的表达方法

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我们的民族小学》

应该注意的几点:

☆教师要特别注意教材中的语言因素。

☆阅读教学≠阅读,不可“得意而忘言”

☆重视积累和运用,改变学生词汇严重贫乏的局面。突出重点,因文而异

☆散文:感受形象,发挥想象。如:《翠鸟》《荷花》

三、高年级阅读教材及教学

1.专题安排呈现出新的特点。

(1)拓宽了专题的角度

☆文体的角度:如:“学习说明性文章”

☆人物的角度: 如: “走近毛泽东”“初识鲁迅”

☆写作方法的角度:如:    “作家笔下的人物”

(2)相同专题的延续和发展

如:

三年级下册:“父母之爱”(无私的爱)

五年级上册:“父母之爱”(理性的爱)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

(3)专题同时关注人文性与工具性

☆具有“双专题”特征,从人文内涵和语文读写两方面考虑专题,兼顾语文学习能力、习惯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暗线   明线;散点   集中。

如:五年级上册各专题的读写点

组别

专 

读    写   

我爱阅读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月是故乡明

体会借景物或事物表达感情的方法

学习说明性文章

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试着加以运用

生活的启示

体会关键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遨游汉字王国

综合性学习

父母之爱

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

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整理资料的方法

走近毛泽东

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

2.每个专题内部自成系统。

(1)专题的内部结构  如下图

 

(2)导语

☆低年级的导语:点明专题,激发兴趣。

☆中年级的导语:提示、布置单元学习内容。

☆高年级的导语功能:点明专题、激发兴趣、提出语言学习的要求。

如:

如: 

(3)回顾拓展

☆由“语文园地”发展而来。

☆为了适应高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而设置,希望学生在学习完一个单元后,能在老师的指导和与同学的讨论中,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梳理,并适当拓展,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4)“交流平台”

☆由低中年级“我的发现”发展而来。

☆引导学生回顾本组学习内容,交流关于课文内容、读写方法等方面的收获,提炼学习方法,形成规律性认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方法的总结和迁移。如:

 

☆引导交流的内容紧密围绕每个单元的学习重点,都是针对本单元阅读的几篇文章提出来的,都是整体性、综合性较强的语文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迁移运用。

☆都是本年龄段学生能够接受的语言因素,学习方式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比较、归纳总结出来,对学生发展的价值不言而喻。

(5)“课外书屋”

☆引导学生 “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体现由单篇课文到整本书的拓展阅读。把整本书引入课堂,使教科书向课外开放。

☆只有课文这些例子,以及学习方法的归纳总结,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足够的阅读量的支撑。

☆彰显少做练习多读书的思想。

☆强化师生的课程资源意识。

(5)课文

文学性更强、名家名篇更多、文章体裁更丰富。

☆课文是学生认识世界、表达思想的范例。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技能、进行语言实践的范例。

   课文中有很多富有感染力的语句和个性的表达,有利于学生感受语言的表现力和丰富性。如: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俄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这个句子,贬词褒用,句子短小,准确地表达了作者此时内心独特的感受。

 

“鲸每天都要睡觉。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找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头朝里,尾巴向外,围成一圈,静静地浮在海面上。如果听到什么声响,它们立即四散游开。”

这普普通通的一段话,由于用词准确,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这两个句子中的“句式倒装”和“词语重复”产生了特殊的表达效果。

“会场在天安门广场。广场呈丁字形。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不给予中华门。三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短短几句话,把开国大典的会场介绍得清清楚楚。我们可以很方便地根据这段话画出一幅会场方位图。

 (6)课后练习

练习的呈现方式:

☆倡导积极思考,主动交流。通过交流、讨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练习的叙述方式自然亲切,提问不是命令式的口吻,而是采用商讨式、征询式的话语模式,这种话语情境,突出民主氛围,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

练习的内容:

☆重视朗读背诵等基本训练

☆精心设计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关注课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方法

☆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1。设计全局性的、整体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理清课文的脉络。

☆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意义。

A、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是高年级阅读教学基本的任务之一,概括能力的养成足以使学生受益终身。要根据不同文体,让学生逐步掌握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抓住记叙的要素、把课文分成几个部分,说说每部分的大意等做法都有助于学生抓课文主要内容。

B、理清文章脉络

☆理清文章脉络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又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使日后写作条理清楚。

☆一般来说,文章的脉络主要是“纵向”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和“横向” ﹙按人或事物的几个方面﹚两大序列。如:

《梅花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通过哪几件事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鲸》: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鲸的,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钓鱼的启示》:根据课文内容,用适当的词语概括“我”心情的变化。

               得意       ﹙      ﹚    ﹙      ﹚    ﹙     

2。设计关键性问题,引导深入理解课文。

☆整体性问题的作用,更多地在于帮助学生初读课文的时候把握文章大意,理清思路。

☆关键性问题的目的则在于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关键、紧要之处,体会作者寓于其中的情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问题不宜太琐碎。设计的关键性问题,既能启发学生思考,又能给学生提供较大的自主学习和思维发展的空间。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巴迪长大后,如何看待父母的爱?你如何看待巴迪父母对他的爱?

☆课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找出来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体会。如: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3。对课文的写作特点进行深入研讨,引导学生从中学习表达方法。

 ☆包括遣词造句、布局谋篇。

 ☆细细体会表达的特点和好处,避免只讲修辞术语。

 ☆多读多背,积累表达方法。

 ☆通过语言实践学习运用。

如:《窃读记》

如:《圆明园的毁灭》

 

四、关于阅读教学

(1)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教师与文本:潜心会文。

☆学生与文本:充足的时间。

☆教师与学生:引领学生。

如:《走遍天下书为侣》

 “首先我会思考,故事中的人为什么这样做,作家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然后,我会在脑子里继续把这个故事编下去,回过头来品味我最欣赏的一些片段,并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我还会再读其他部分,并从中找到我以前忽略的东西。做完这些,我会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最后,我会想象作者是什么样的,他会有怎样的生活经历……”

(2)立足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感悟的交流。

☆审美体验的多元和对文本的正确解读。

☆多角度的创意阅读要有约束机制。

☆如果说阅读是完全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和教师有效指导的统一。

☆尊重学生决不意味着肯定错误的或有较大偏差的理解和感受。

如:《落花生》

辩论:做花生还是做苹果、石榴?

思考:作者的本意是什么?

☆尊重文本是前提。

☆重视课文的原有意蕴,提倡尊重文本价值基础上的独特体验。(求真-求新)

☆要把文本放到具体的时代背景下去理解。

☆形成正确的阅读态度。避免两个极端。

(3)通过品味课文语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把理解内容与理解怎么表达内容融为一体。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理解课文内容,再根据课文内容去研究语言文字的运用。既进行切实的语言训练,又时时让学生感受思想的力量。如:《地震中的父与子》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

问题:作者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4)改进课堂提问,促使思维能力与语言能力同步发展。

设计题目的思路—— 全面考虑提出问题的角度,促使学生思维能力与语言能力同步发展。

①复述型问题。

☆可以直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只要引用课文中的某些语句就可以回答,或对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重组。

☆“是什么”“怎么样”。

☆思维价值不是很大,主要是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和训练语言组织能力。

如:“说一说作者是在什么地方读书,在那儿读书有什么不便之处。”--《窃读记》

“说说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是什么。”--《走遍天下书为侣》

②演绎型问题。

☆是与概括相反的思维过程。把已有的概念具体化为一系列现象。

☆也就是让学生根据已有概念到课文中去寻找具体的表现。

☆“表现在哪里”

☆与复述型问题不同。一是答案往往不止一处,且有的答案不很明显,需要分析思考。二是问题与答案之间不是直接的关系,需要进行筛选。

如:“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对松鼠的喜爱。”--《松鼠》

☆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较大,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可以得到发展的机会。

☆有助于学生学习如何把作文写具体,促进从读学写。

③概括型问题。

☆对发展儿童抽象思维能力非常重要。

☆如,“从课文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人。”

“根据课文内容,用适当的词语概括‘我’心情的变化。” --《钓鱼的启示》

④分析型问题。

☆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一般是已经有了结果,要求学生找出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

☆“为什么”

☆是辩证思维的范畴,是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从阅读理解的角度,学会了分析,就能从已知推断未知,透过课文的字里行间,知道课文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的东西。

“想一想为什么‘我’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而父亲却坚持要‘我’这么做。” --《钓鱼的启示》

 

“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地震中的父与子》

☆避免脱离课文情境的架空分析。要以认真阅读课文、寻找有关信息为前提。

☆如果课文提供的信息并不多,需要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来分析。

⑤想象型问题。

☆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 --《钓鱼的启示》

问题:父亲盯着鲈鱼看的时候,心里会想些什么?

⑥感想型问题。

☆指向性宽泛,回答的自由度较大。

☆“读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想?”

☆但指向性不明确,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起来会有问题。不宜常用。

☆培养发散思维,关注思维的灵活性。

☆不同的提问方式对儿童思维发展的作用不同。

☆在教学中应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的实际状况,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恰当地运用不同的提问方式。

☆说明性文章:准确的表达,说明的方法。如:《太阳》《月球之谜》《呼风唤雨的世纪》

☆叙事性文章:人,事,情,叙事顺序。如: 《掌声》《盘古开天地》

关键字:小学语文阅读,语文阅读文章,小学语文阅读练习题   

中高年级阅读教材及教学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