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童秀网小学教育网小学语文小学说课评课小学语文:《观潮》说课稿

小学语文:《观潮》说课稿

11-30 14:16:22| http://www.ertong6.com |小学说课评课|人气:353
小学语文:《观潮》说课稿小学说课评课,

  
  1)说课稿《观潮》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引领下,体会文本情感,再用朗读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才能真正的了解文本内容,感受阅读的快乐。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自然奇观”这一专题展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赞叹钱塘江秋潮的诗句。钱塘江以其奇特壮观的大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文章,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
  1.通过有感情朗读,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提高学生品味词语的能力,练习背诵第3、4自然段。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基本掌握了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所以可以从理解文章入手,在引领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课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在课文的重点段中,按空间、时间的顺序进行了形象的描写,而这些学生通过自己读书很难体会出来,就需要教师的引导,辅以有效的指导方法。所以我把理解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并有序练习背诵定为本课的重点。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观的大潮之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课文文质兼美,意在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想象奇观,并深入品读重点的词句,并能熟练运用,因此,我把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定为本课难点。
  依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的教学思路是:紧扣一个“读”字,抓住课文重点词句,调动学生形象思维参与解读文本,增添了学生的兴趣。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走进文本,读出自己的理解,体会文本的情感,读中感悟文景文情,读中感悟修辞特点与表情达意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构想通过:整体感知,理清文路——身临其境,感受文景——品读感悟、体会奇观——回归整体,感悟写法这四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一、整体感知,理清文路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上节课已经对课文的整体结构作出了初步的分析,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引领学生回顾课文描写的顺序,理清文路,并写好板书,为这节课深入学文打下基础。
  板书:潮来时潮来中潮来后
  二、身临其境,感受文景:
  以往的《观潮》教学,潮中和潮后是学习的重点,而课文的第二段中观潮的位置,往往被一带而过。
  观潮在哪儿观?怎么观?如何创设一种情境,让读书学文的过程,成为身临其境的观潮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前往海宁市盐官镇观潮的游客,在那里人声鼎沸,在那里欢呼雀跃,在那里叹为观止。
  于是,我抓住课文第二段的观潮方位描写,带领学生走入文本,走近钱塘江大堤。我出示一张游客观潮的图片,转换角色、创设情境:“今天是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我们来到海宁市的盐官镇。”看到观潮的游客了吗?我们也是其中的一员,我们现在是面北朝南,(让学生认清自己所在的方位)。引学:我们的东面?(是大海),我们的脚下?(既是钱塘江的入海口,也是大海涨潮时回流钱塘江最浪高水急的地方);我们现在占据了有利的地形。www.ertong6.com
  学生读完该段的后半部分:“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我们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进而体会潮来前的平静。
  三、品读感悟、体会奇观:
  课文三、四两个自然段是全文的精髓,是学生了解大潮雄伟、壮观并学习作者按观潮顺序记叙景物写法的重点段落,是整节课教学的重点,我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凸现对重点的处理。
  品词析句、画批指导:
  读中想象,如临其境:
  读中积累,指导背诵:
  理清顺序,领悟写法,
  意在通过确立训练点,引导学生品读、感悟。为实现文本与读者心灵的沟通,使学生情感与文章情感产生共鸣,真正感悟大潮的雄伟、壮观。
  (一)品词析句、画批指导
  自读课文3-4自然段,思考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天下奇观的?用直线画下来,可在旁边简单写写批注。
  此教学环节预设学生会出现的问题是:1.画句子直奔第四自然段。2.只会画、不会批,以至于批注流于形式。我的指导方法是:预设:如学生只找到了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可提示学生,观潮未见其形,先闻其声,这也是奇观,引导学生在第三自然段找出相关的语句。而画批地指导,可实投展示语文书,手把手指导学生如何批注,让学生每节课都在书上批一至两处,长此坚持,学生的语文素养必有提升。
  (二)读中想象,如临其境:
  学生大多没有亲眼目睹过大潮的景观,缺少类似的经历,这对理解课文、感受大潮的声势和形态造成一定的障碍,在这里采用古诗与文章中的精彩句段对照学习的方式,力求突破这一重点。
  首先:出示古人诗句:
  范仲淹:“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李廓:“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
  教师引导:钱塘潮气势非凡,多少文人墨客观此奇景,有感而发,写下佳句,流传至今。
  找一找,这两句诗描写的是文中哪几句的景象,自己读一读,比一比。
  学生交流:不同的方法写出了同样的奇观。
  结合诗句理解“横贯”的意思,那就是:“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通过古诗中形象的比喻,进而理解了文中句子的意思。
  文中形容声音巨大的句子是: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再对照相关的古诗,“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进一步加深了感受。
  接下来处理比喻句:“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一组图片出示:浪潮与万马奔腾对比,从颜色,从气势,体会比喻的贴切与巧妙。
  通过指导朗读,想象壮观的景象。
  朗读中想象既有利于学生领悟江潮的气势,也有利于以情导读,使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将朗读引向深入。
  读,应求形式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据不同段落的学习内容、训练任务、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读法。在本教学环节,我采用齐读的形式,既为训练面大,又为营造浪潮的气势。
  三、四自然段师生合作读,教师读观潮人的变化,学生读潮的变化,从左边第一行的学生读,然后第二行加入、第三行、第四行,直到全班同学的加入,在“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中结束,好一会,琅琅的书声还像在教室中回荡。www.ertong6.com
  读后,再适时出示潮来时的视频,加强感受。
  (三)读中积累,指导背诵: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课文的三、四两个自然段要求背诵,在背诵之前,我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背诵这两个自然段,有什么好的方法?通过上面的大量读中感知,学生会找到可以按照时间、大潮的由远及近(空间)、前后联系等来记忆。
  此时,教师再出示插图及表示时间顺序和空间变化的词语,辅助学生背诵,以达到积累的目的。
  (四)理清顺序,领悟写法,
  其实,在学生交流背诵方法的时候,也就明确了三、四自然段的写作顺序,那就是——由远及近
  对于描写观潮人表现得句子,在课上不作重点处理,只是让学生找一找段中描写观潮人的语句,看看放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通过对重点词语:人声鼎沸的体会,感受到加入了对观潮人的描写,更能衬托出真是天下奇观,所以,才引得成千上万的人来观看。也与第二自然段的人们的表现相照应。
  四、回归整体,感悟写法:
  看板书归纳总结:这节课,我们不仅增长了见识,领略了这一天下奇观,更学习了作者观察及表达的方法,增长了语文知识。
  教学反思:
  1.注重积累和运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我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中我将“潮来时”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将大部分时间放在积累和运用课文的语言文字等训练上,使得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增强了。


  2)说课稿《观潮》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观潮》,课文结构清楚,层次分明,在文中,作者运用比喻,形容,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是一篇指导学生习作的范文。“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本文记叙的就是一次观潮的盛况,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我们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编者将这篇课文选编在这里,一方面是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体会大潮的磅礴气势。
  难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二,说教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www.ertong6.com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人入胜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如此,一堂课的导入十分重要。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用激昂的语言声情并茂地渲染课堂气氛,勾起学生想去观潮的强烈欲望。
  步骤:师:同学们,北宋大诗人苏东坡曾经在诗句中写道:“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有哪位同学说说它的意思?
  是啊,古代诗人王在晋也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内容,
  步骤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全班纠正读错的字音。
  2.说说读懂了什么?
  3.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线索。
  快速浏览或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板书:潮前。潮中。潮后)让我们按照顺序来学习这篇课文。
  学习潮来前
  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出示问题。
  1.观潮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地点呢?(八月十八。海宁盐官)
  2.等待观潮的人数怎样?心情又怎样?(人多,心切)
  指导学生朗读。
  3.为什么说钱塘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回答,不完整的地方老师补充。
  自古以来: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李白)
  天下奇观:钱塘江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壮观,是与杭州湾的特殊地形分不开的。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即钱塘江口)叫杭州湾,那里外宽内窄,呈喇叭形,出海处宽达100公里,而往西逐渐收缩为20公里左右,最狭窄处海宁县盐官镇附近,只有3公里宽。潮水涌来时,一路上越往西越受到两岸地形的约束,只好涌积起来,潮头越积越高,好像一道直立的水墙,向西推进。同时,由于潮流的作用,把长江泻入海中的大量泥沙,不断地带到杭州湾来,在钱塘江口形成一个体积庞大、好像门坎一样的“沙坎”。当潮水向钱塘江口内涌去时,被拦门沙坎挡住了潮头,就形成了后浪推前浪、一浪叠一浪、汹涌澎湃、势如千军万马排山倒海的天下奇观!
  第二课时
  (一)学习潮中部分(第3。4自然段)
  潮来时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我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学习,运用情境教学,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悟情,学生采用看、读、思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a、首先运用多媒体学生展示潮来时的情景,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同时,我巧设疑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里采用情景教学法将视觉手段与听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
  b、如此壮观的景象,作者又是如何进行描绘的呢?我因势利导、自然过渡,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
  步骤:
  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www.ertong6.com
  (学生边默读,边画批)
  (2)全班交流,深入体会。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重点体会:人声鼎沸
  鼎:古代的大锅。人声鼎沸:人们激动地忘了自己,只顾大声地叫,大声地喊。
  师:怎么沸腾的,能表演一下吗?
  学生表演
  当人们听到闷雷滚动,等待终于有了收获,沸腾了,当人们隔了一会儿,看到水天相接的一条白线时,就又一次地欢呼了。这一切,作者观察得多么仔细啊!让我们带着观潮人的情绪再来读好这个句子。读书只有把自己当成书中人物,才能入情入境。记住,你就是观潮人。
  学生再读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同学们,这时你们的心情怎么样?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还有什么样的心情?
  师引入范仲淹的诗句,这真是“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啊!(在教学中学生也许会提出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潮水为什么会拉长呢?我组织学生议论交流,然后我结合钱塘江的地理位置及形状及时点拨,这样,学生的疑问就得到了解决。)
  假如你是一个游人,看到此情此景,你会怎样赞叹?
  教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成千上万的游人来到钱塘江观潮,这观潮的人山人海当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有国家的元首,有胆大的人,有胆小的人,有走遍世界的旅游者,也有很少到外面的乡下老奶奶,他们看到了这伟大的钱江潮,会发出怎样的赞叹?(教师随机采访学生)
  (6)教师:是啊,不论是谁,当看到了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后,无不发出赞叹。请你把自己的感受送入课文之中再来读一读。
  (二)回归整体,理解全文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也与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了一次潮,钱塘江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那么壮丽,那么雄奇,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江潮的景美,作者的文更美,为什么作者会写得这么生动、形象、逼真呢?回味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法,(板书:按顺序、抓特点)
  (三)延伸
  (1)、潮这么猛,可有一种人,弄潮儿三字,介绍。天边出现一条玉带,似银练锁江,若隐若现。这时,早已等候在江边的数百名弄潮儿(游泳好手),见涌潮临近时,腾身跃入江中,有的手持彩旗,有的撑开红绿小伞,踏浪翻波,腾跃百变,千姿百态。在高高昂起的潮头中,弄潮儿们争先恐后,翻滚在波涛滚滚的激流中,从波谷跃到波峰,刚至另一个波谷,又跃上第二个波峰,犹如条条蛟龙在水中嬉水。钱塘江上还有一种弄潮儿,他们不是到涌潮的激流中去大显身手,去表演自已的游泳技能,而是在滚滚的汹浪中去抢潮头鱼。这类弄潮儿们拿着长长的竹杆,上面系上个网兜,在涌潮来临之际,他们举起网兜,一边撒腿在潮头中飞奔,一边频频回首,突然回身,把网兜向潮水里一抄,随即便向岸边斜奔,逃离潮头,其间之惊险令人为之捏汗,换取的收获当然很丰厚,这样的弄潮儿现在还有之。
  (2)、为此,宋朝诗人潘阆就写下了不朽的诗句:“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www.ertong6.com
 

 3)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观潮》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感情。在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生动细腻的词语、生动的比喻紧紧地抓住大潮的声音、景象两个方描写,逼真的再现了大潮那雄奇壮阔、动人心魄的气势。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
  (1)本课时是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书读了课文,并了解了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和人们盼望看到大潮的心情。
  (2)学生生活经验有限,大部分孩子没有见过潮水,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提供直观的图象帮助理解是十分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第二部分,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奇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了解作者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描写潮来时的奇异景象,指导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
  (3)通过句子比较,能体会句子表达的不同效果。
  2、教学重点: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突出重点的策略及方法]:
  (1)理清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
  懂得作者是按照“极远—渐近—再近—更近”的顺序观察和描述的。
  (2)理解作者的表达途径和方法。
  懂得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
  (3)重点理解比喻句。
  引导学生分清本体与喻体,即把什么比作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它们的作用,懂得这样比的真正含义。
  3、教学难点: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壮的磅礴的气势。
  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不易理解,易产生疑惑: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真是这样吗?对于作者基于真实,富于生动的表现方法也不易体会。因此只有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才能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突破难点的策略及方法]:
  (1)借助图片录像,提供感性材料,帮助理解内容,释疑解难。
  (2)朗读和品味词句相结合,朗读中品味,品味后朗读。
  三、教学主要环节及设计意图:
  第一环节:解题导入,理清文路。
  1、导入:今天继续学习第十一课观潮。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作者写的是哪里的潮?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
  2、出示观潮时“人山人海”的图片。师述:同学们,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都要到我们浙江省海宁市的盐官镇观赏“天下奇观”的钱江潮。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记叙了钱塘江大潮的全过程的。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课文2—6自然段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记叙了钱塘江大潮的全过程。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师生平等交流中让学生整体回顾课文的内容,理清文路。www.ertong6.com
  第二环节:品读潮来时的语句,体会大潮的壮观奇特。
  1、引读二、三自然段,体会潮来前的平静。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4、5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样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用“——”画下来。(听到了什么,看到到了什么?)
  3、在交流中进行重点指导:(指名读后,让学生评价是否读得有气势,改进并提建议后再读,教师相机指导)
  ①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教师指导: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低沉的),“轰隆隆”这个响声,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闷雷滚动)指导读好这句话。
  ②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看图片指出位置)。看到白线出现时,人群有什么反应?这个场面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人声鼎沸)指导朗读。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意思。想象一下“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是怎样一种壮观的场面!再想想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大潮是怎样的一种气势!
  [设计意图]让学生画出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的句子,意在培养学生独立理解文章的能力及学会在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集体交流中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第三环节:理清观察顺序,指导背诵。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时间的推移和潮水位置的改变来描写潮水的变化。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让学生学会观察方法,并指导学生按顺序背诵。
  第四环节:欣赏全文,回归课文整体。
  播放录像,欣赏全文。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设计意图]
  看录像听读,欣赏全文再次感受大潮的壮观奇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五环节:拓展延伸,钱塘江大潮形成原因。
  出示钱塘江地理位置图并介绍原因。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下游进入杭州湾。钱塘江大潮之所以特别宏伟,是因为钱塘江出海口地形特殊。出海口宽达上百千米左右,到了澉浦,收缩到20千米,而到了盐官镇附近,江道由猛收到3千米左右,因此,外宽内窄,呈喇叭形。海潮来时,进到盐官镇时江道最窄,形成最高峰,于是激起一道道数米高的白浪水墙,形成闻名中外的天下奇观。
  

关键字: 小学说课评课,说课评课范文,小学语文基础知识   说课稿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