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童秀网小学教育网小学语文古代文学诗词赏析新农民形象新时代风貌

新农民形象新时代风貌

11-30 14:16:22| http://www.ertong6.com |诗词赏析|人气:951
新农民形象新时代风貌诗词赏析,【作者】何西来 等


   农村政治民主化的两造

    何西来

    杨少衡的《村选》,是一部以农村村民自治、村委会选举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读来兴味盎然,常常让人忍俊不禁,获得会心的审美满足,也不时让你掩卷深思。

    村民自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沿,也是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最基础的部分。从小处说,它事关每一个村民的经济利益和政治、文化等项权力;从大处说,则事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全局。因此,在村委的选举中,特别是村委会主任的选举、换届中,村民们往往会有非常现实的物质利益的纠结与考量,有非常复杂的矛盾与冲突。而对组织实施这一工作的县乡干部来说,又有很强的政策性。然而,在我们包括长篇小说在内的文艺作品中,对这一题材的开掘,却是相对薄弱的,理论批评界给予的关注也很不够。

    关于这一题材,我只读过山西一部反映村委会选举中贿选(发钱买票)问题的长篇报告文学《昂贵的选票》,写得不错;杨少衡的这部长篇小说,则是我读到的正面展示这一题材的第二部文学作品。两部作品,一为纪实一为虚构。但虚构也有原型,也有事实依据,也是作家深入生活,进行过认真调查研究的结果。不熟悉村农选举、村民自治的有关政策和立法,不清楚它在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中的战略地位,不了解其具体的运作过程,不对笔下的人物和事件烂熟于心,就很难达到《村选》这样的艺术成就。四川贺享雍的一部长篇,虽也涉及村农选举,但切入角度不同,重点也不同。

    《村选》的主人公是汤金山,小说的故事和情节,都是围绕着这个人物的成长与命运展开的。这个人物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整部作品可能达到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水平。应该说,在众多的农村小说的人物艺术画廊里,这是一个经过精心结撰的、性格突出、特点鲜明的新的人物形象,是杨少衡对这个画廊的贡献。作者从汤金山的光屁股的孩童时代写起,从他的“小贼皮”开始落墨,经过曲折的、不同一般的人生经历,波澜起伏,直到他做了坂达村的民选村委会主任。他不是按照听话、乖觉、做驯服工具的模式,遵循或阿谀奉承、溜须拍马、趋炎附势的规则培养起来的。他念书只念到初中毕业,但是环境培养了他,生活培养了他,特别是坂达村的张茂发和他的家族人等,从对面,用压制、打击、羞辱的方式,培养了他。当然,更重要的是大的改革开放的时代培养了他。汤金山如果不进城打工,不在中国城市化的大潮中摸爬滚打,他就只能从小“贼皮”变成大“贼皮”,永远不可能形成对张茂发权力的挑战,更不可能取而代之。

    作者通过对具体如汤金山命运的解析与描绘,揭示了农村民主化进程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实际上,从汤金山这样的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农村政治体制政策的推动力量,与“老伙子”张茂发相比,这个很有点叛逆精神和进取意识的“小伙子”,毫无疑问,站在历史前进的前面。他既是一股新的历史潮流的弄潮儿,又是这股潮流在基层、在农村里看得见、摸得着的代表人物。把这个人物写得有血有肉,说明作者在捕捉人物形象,捕捉细节的同时,按准了时代的脉搏,这才真正是作者眼界与功力的所在。

    与汤金山对照着写的,是在坂达村掌权40年的老书记张茂发。对于这个村子的发展、富裕和稳定,他是有贡献、有功劳的,他是已经过去了的那个时代的强者,代表人物。但是,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他不适应了,变成了历史发展的阻力,再加上家族利益、家族观念的根深蒂固,他的家长制作风,家族式统治,在他生前,他想永远做书记,又做村长,一身而二任,而在他身后,则谋取权力的世袭,千方百计安排他的女婿做“张二世”。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村民的利益,站在了农村民主化潮流的对面。于是他的被取代,遇到汤金山们的挑战,就是必然的了。当然,汤金山的上台,是在他死后,即使他仍活着,汤金山的取而代之,也是必然的。

    对立的双方的代表人物,都写活了,写出了文化的、历史的内涵,就使这个作品从根本上站住了。作品语言活泛,冷峭诙谐,而且悬念迭出,充满意趣,更是一大优势。

    展现现实农村的复杂与斑驳

    张炯

    杨少衡同志的新作长篇小说《村选》是一部风格独特,内容新颖而厚实,具有迫切现实意义的优秀作品。

    我国沿着社会主义民主的轨道实施政治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广大农村中实行村官的民主选举,便是基层政治改革的重要一环。多年来,这方面的实践,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它说明在一个有着数千年封建主义传统的国家里,要实现社会主义的民主,还任重而道远。长篇小说《村选》表现的正是具有时代特征的重大主题,它写出在农村基层实现民主选举是何等之不易的,也反映了民主选举实乃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是人民的意愿,也是历史的必然。

    杨少衡同志有着基层生活的丰厚积累,他熟悉农民,也熟悉基层干部,熟悉当代农村生活的许多细节。这就使得他的小说活灵活现,为读者展现了我国现实农村的十分真实的世界和十分真实的人物。执政达四十年之久、威风凛凛、一声大喝“绑起来”,无人不为之肃然的老村长张茂发;开口闭口“学习学习”、绰号“教授”的民政局副局长罗炳泉;作风果断、颇具“女强人”风度,实则首鼠两端、凡事只责下属的女县长郑小华等等,不下十多个人物,都在作者笔下,生动地屹立在我们面前。

    小说为我们展开了现实农村利益冲突中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斑驳陆离的社会图景,让我们深深思索当代农村的深层次问题:如基于血缘关系的家族统治与封建传统的结合、私人经济发展如何导致贫富分化和利益分配的不公、传统的人情关系和权钱交易如何在新时期发展衍变、这一切与要求“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崇高目标如何发生抵触,而共同富裕又如何成为广大农民发自心底的强烈愿望。正是这种愿望使得张茂发妄求代代相传的家族统治终难维持下去,也是这种愿望使得汤金山这样的新一代到城里打过工,眼界更为宽阔的新农民从底层浮现,成为又一代新农村的带头人。正像小说结尾所说:“眼下这个时候,全中国当有无数汤金山这种村官在冒出来,当然也有不少罗炳泉这样的乡官在争取教授职称,这就显出了生气。”

    这部小说引人注目的还在它的风格。布封说:“风格就是人。”文学作品作为创作主体与所表现的客体的统一,它必然会因作家自觉地表现自己的个性而具有鲜明突出的风格。《村选》的语言朴实无华却生动活泼,流畅清新,充满幽默感。例如那罗教授口中的“领导”“指导”“误导”以及“学习学习”“还要学习”、“需要加强学习”等的反复使用,不仅突出了这个人物的独特性格,且使读者每每忍俊不禁,创造了一种现场听评书那样的放松和愉悦感。杨少衡原籍北方,却长在福建,这使他可以避开福建令外省人难解的方言,又可能吸收方言中生动活泼的谚语和歇后语,加以点化阐释,从而使普通话透出地方的色彩和风韵。应当说这也是作品成功的因素。

    小说的结构,采用时间穿插颠倒,但每章又保持情节线索的相对完整。增加了读者阅读的波澜起伏感,并使乡村与城市的各种场景,多姿多彩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小说更添魅力。我还注意到,这部数十万字的小说居然没有任何流行于当今的大段大段的性描写,而把笔墨留给人情世故的许多细微肌理的刻画。像围绕李博士进村和摄影,不独影响到村里和乡里的干部和汤金山一家人,还使得官场上下因怕李来头大而卷起的层层波澜,把副县长郑小华那前倨后恭、上蹿下跳的丑态和患得患失的内心,刻画得淋漓尽致,也把罗“教授”正直而圆滑、善良而无奈的小干部心理,描绘得惟妙惟肖。这些笔墨,杨少衡毫不吝啬。这反映了他把构思和描写的重点放在展示农村社会生活的深刻世相上,也说明了他的美学趣味和他对于如何使用艺术打击力量的选择。我很欣赏他这种抵制低俗描写风气的选择和勇气。这使小说的风格更显明朗而健康,淳纯而洁净,通俗中显高雅。

    构思精巧寓意深刻

    孙绍振

    作者抓住了极富时代感的现实问题:中国政治改革前沿——乡村政权的普选体制的推广。其对矛盾的揭示是相当严峻的:一方面是严肃的法律法规的民主体制正在蓬勃发展,一方面是农村宗族专制的顽强消解。作者并没有把反方人物简单化,在他笔下,宗法体制并没有正面与民主法制对抗,相反,是在顺从着普选制度,但是在堂而皇之的选举中,以某种“潜规则”使选举变质为宗族的权力垄断和世袭。作者笔力的深度还在于,揭露了这种非法的“潜规则”之所以有力量,不但因为有不同宗姓的群众基础,而且因为上层权力(副市长)的无意识介入。上上下下的利益的纠结,使得农村政治改革变得复杂而错综。改革的阻力盘根错节,作者反复以贯穿首尾的祖厝的石头旗杆为象征,但是,毕竟,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在垄断政权的老家长寿终正寝之后,接班人终因无能、腐败而在普选体制中倒台。

    作者没有从概念出发来表现人物,围绕着村长选举的各方人物,面貌各异,但在一点上是共同的,那就是从切身的利益出发确定立场。代表改革阻力的是谋求女婿连任的张茂发。他在“潜规则”的掩护下,操纵选举得心应手。但作者并没有把他简单化,漫画化,相反,充分提示了这个专制家长,是在为本村的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之后谋取私利的。对于代表民主潮流的人物汤金山,虽然也给了他见义勇为的英雄的荣誉,但是,也没有把他理想化,特意正面描述了他在走投无路之时,一度沦落到抢劫犯的边缘。他为民主选举而奋斗,也并没有明确的理性高度,仅仅是痛感村权垄断造成了不公和腐败。

    在自发的朦胧的氛围中,作者特意安排了一个外来的社会学女博士,用她的眼睛显示出现代文明法制与村里宗族专制“潜规则”的反差;在这样的背景下,突出了在规则与潜规则中沉浮的罗炳泉。这个民政局副局长,在情节中的使命是“指导”选举,实际上,是为了让副市长属意的张贵生当选。他在上峰压力和下层的阻力中,尽可能保持清醒,既顺应潮流,保存自我,不致翻船,又讨好上司。这个人物是本书最有个性的。作者特意让外来的女博士给他定性为“出色的”“讨厌的小官僚”。

    本书的主题具有时代的鲜明色彩,但是,在形式上,并不追求新潮,全书把复杂错综的矛盾集中在选举风波之中。在这个大起大落的核心情节中,组织了此前此后的多个系列的从属情节,以一个大情节套多个小情节的方式组合。大情节并不采用直线式的连续性发展,而是时而中断,时而遥接,由小情节穿插其间,把多元人物的命运转化为统一的有机结构。既悬念一贯,又起伏迭宕。情节安排上不落俗套,又寓意深刻。

    由《村选》谈杨少衡

    阎晶明

    杨少衡越写越快,他的小说产量高,题材又集中,很容易让人识别并且记住。写“官场”几乎成了他的“拿手戏”,但他写官场,既不是揭“黑幕”,也不是全然塑造高大形象,同时也不是教人领会“厚黑学”的潜规则,他究竟要表达什么,其实是读解杨少衡小说的关键。几年前的中篇小说《林老板的枪》,可以看作是杨少衡“官场小说”的典型作品。他写的那些官员,很世俗,无大恶,较量多是以事论事,成败也并非你死我活。他反映了一种现实,一种并不神秘的生活。他并不刻意用形象区分善恶,但分明在字里行间又能读出是非观来。县长徐启维与全县“首富”林奉成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政治上的摩擦与较量,也不乏利益的合作与利用。县长的智慧是对能人干坏事的适度容忍,他的定力是始终在游戏中保持自己的清白。这不温不火的故事其实寓意颇深。此后读到他一系列的“类型小说”,写法也大多如此,他是写顺了。

    杨少衡写的“官场”一般以县、乡为单位,可他最新推出的长篇小说《村选》,却把目光“下放”到村里,直接写村长直选这个题材,这就不能不让人觉得新奇。翻读之后方知,杨少衡还是没有改变他的写法,即使写村官,也是一样喜欢“就事论事”,不急于推出道义结论。但同样的,他的字里行间仍然有一把尺子,暗中衡量和评价着人物的言行。小说的核心人物汤金山,本来应当塑造成一个合格村长才是,他的言行都应照此进行,可杨少衡却偏偏不按常理“出牌”,他笔下的汤金山,比那个竞争对手张贵生好不了多少,论才学、论人品,都在伯仲之间,打小是个“贼皮”,成人后也没干过多少惊天动地的事,他有不服气的劲头,却并没有什么远大理想。汤金山与张贵生之间的竞选,代表着两种政治力量,表达的是共同的权力欲望,夹杂着“张”、“汤”两个家族在坂达村的势力争夺,要不,为什么是汤金山的弟弟汤金水去破坏选举现场呢。这样一群人,在“村选”问题上大打出手,引发出一次次纠纷。基层权力的“面相”,推进改革的难度可见一斑。

    需要强调的是,杨少衡始终以一种冷静的态度观察生活、描写人物、叙述故事。他的自信来自于他对当代中国基层政治的认知,来自于他对其中的是非纷纭的丰富掌握。他很投入地讲故事,他的小说总是叙述大于描写,讲不完的故事,写不尽的情节,有时甚至让人觉得他是来不及去想想,除了人与人之间的纠葛和复杂外,人物的内心世界究竟还有怎样的纠葛和冲突。人心的忐忑和世事的沉浮间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

    《村选》在叙述上颇用心思。小说的生活背景是坂达村的历史、现实和民情、风俗,基础故事是最新一次“村选”,核心情节是“村选”时发生的意外冲突和其后的一系列恩怨争斗。在小说的九个章节里,杨少衡使用了拎出主要故事反复摹写,使其不断复杂并延伸至坂达村生活全貌的手法。这一章写“村选”及其事件,下一章就写由此展开的更深广的生活,以此类推。这种写法在保证故事可读性的同时,也使小说意味得以提升和强化。小说结尾处,汤金山建设一条“通途”的梦想终得实现,也见出作家在提升人物“政治品格”方面有了自觉要求。这些都是小说成功的地方。以我这样的读者看来,杨少衡今后在勤奋创作的同时,需要有时间停下来做更多的思考,取材能够更严,开掘又需更深,倘如此,他今后的创作前景正可期待。

    波澜不惊说《村选》

    林焱

    农村基层干部形象,是现当代文学塑造的最有光彩的一组人物谱系。这是因为现实生活中他们身上的故事本来就多,诸如赵树理笔下的范登高、柳青笔下的梁生宝、浩然笔下的萧长春等等。他们的故事中,当然绕不开农村基层干部选举的情节。

    这个“村官”题材是非常重要的,非常敏感的,非常难处理的。作者可以用猎奇的方式,把村官选举写成“官场+黑幕”的惊险小说;也可以用导向宣传的方式,把村官选举写成红旗飘飘、歌声阵阵的红色小说。如果要写得“好看”,那是太容易的,杨少衡却在小说中哗啦一笔带过。诸如此类的事件,或者更曲折、更有动作性的,杨少衡可以一拎一大把,因为他曾在基层县市工作很长时间,肚子里装的故事多得几乎堵到喉咙口了。

    这一部《村选》没有这样处理,甚至比他的一些中篇小说更回避戏剧性情节构造。尽量接近生活的本真状态,写出农村最普遍的(非典型化)的状态,弱化戏剧性冲突,还愿农村人物的平实形象,准确并温和地描写与评价村官选举在当前农村生活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在比较轻松、比较洒脱、比较幽默的叙事中,包含了深沉的、凝重的思考;以浅显的、喻意的方式写出一个有重大社会意义的小说。

    在闽南繁华时尚的金三角之边缘,在一个经济、文化、科学有待发展的坂达村,村官选举正按部就班地进行着。惟一准备不够完善的可能就是这个用纸皮啤酒箱来充当的投票箱。来了一个汤金水,抱起装着很多代表村民的民主权利的啤酒箱,到自来水龙头下哗哗地往箱里灌水。小说一开始,就写了这个情节。后来,越读才越理解这个情节的寓言式的意义。我猜测,汤金水此举所要说的是:我们的村官选举,连啤酒式的泡沫都没有,那还不如直接“灌水”。

    “啤酒箱阶段”,作者提出这个深刻的命题。这比我们看到的许多有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文章、比许多专业论文的宏篇大论更明快,更有力度。而小说《村选》对这一命题的处理方法,却是“轻描”加“淡写”。我们完全很可以理解这样“轻描”加“淡写”的理由。

    还要再强调一下这本小说的“寓言”式的风格——关于坂达村后山这两支石旗杆、关于十二岭车道,都有些寓言的象征性意味。传统的固有的农村价值构架,与现在经济发展模式的接入。

    确实,农村的现实情况,绝大多数就是这样的琐琐屑屑,就是这样的鸡毛蒜皮。小说作者对生活细节、对县、乡、村几层“领导干部”的熟悉,都使这部小说的这些细节非常有趣。过节呀,办酒席呀,到城市打工呀,都很有趣。小说改变了现在很多同类作品中对农村社会的戏剧性的处理。这个村里,没有艺术典型化的好人,也没有艺术典型化的坏人。都有毛病,也都有他们行为的理由。村里出过一些“故事性”的事情,无非是汤家两兄弟,总闯出些小乱子来,也没有构成“动作”性很强的“戏剧”冲突。

    作者就村官选举所要说的,是村间几十年来的风俗走向、人伦走向、道德观念走向。乡村里可能都是这样的。就是那些豆大的事,就是那些琐屑的事。大不了有几次恋爱婚姻的事,有几个家道兴衰的事,有几次打架斗殴跟公安局打交道的事。在这些琐事中,包含了乡村社会的变迁——风俗变迁,人伦关系变迁、道德观念变迁。

    好小说需要好细节

    何强

    杨少衡长篇小说《村选》,讲述了发生在闽南一个叫坂达村里的选举故事。小说从坂达村村主任选举时投票箱到遭人为的灌水破坏开篇,引出了女郑副县长、县民政局副局长罗炳泉、乡书记林忠、副书记林长利、派出所孙所长以及张副市长等职务不等的一系列官员和他们的言行;引出了老村长张茂发以及汤金山、汤金水、张丽娟、张富全、张贵生等新一代农民和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带出了张丽娟妈妈老知青林珍老师,汤金山父亲“鸭汤”等上一辈农民和他们对历史对现实忠实和无奈;也带出了来自北京的神秘李老师和她对村主任选举的关注和理解。

    小说写选举,但不直接落笔于此,而是借助选举以及选举被“破坏”,来表现农村选举还处在“啤酒箱”这个初级阶段的现实。在传统的农村,要进行这样的民主选举,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人物,因其所肩负的责任不同,也就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各级组织对选举也有不同的理解,作者细致入微地描述出了这个状态。作者在讲述这样一个故事的时候,发挥了他善于讲故事的能力。在作者的精心建构与营造之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当然,作家始终没有忘记,小说需要故事,故事需要细节来丰富。在小说里,作者巧妙地使用了石旗杆、啤酒箱以及徕卡照相机等作为故事的叙述元素。故事情节不仅围绕着这些道具展开,而且赋予了这些道具不同的象征意义。

    两个石旗杆作为故事情节发生和推进的动力,从开篇到结尾,贯穿始终。作为历史文物石旗杆,折射出了古老乡村充满历史的厚重感,同时也预示着从传统历史向现代民主转向时的沉重。石旗杆代表着历史和权威的力量,汤金山所要做的,就是要撼动这个权威;石旗杆的两次倒下和竖起,实际上代表老支书张茂发和新村长汤金山对待历史有着共同的尊重之情,同时又有不同的理解。而我们的生活进程不也是这样在矛盾统一中一路走来吗?

    啤酒箱是作者着意刻画的另一个重要的象征符号。作者杨少衡曾就本长篇的故事内核创作过一个中篇,篇名就叫《啤酒箱事件》,可见作者对“啤酒箱”的宠爱。正如作者在小说中通过罗教授、林忠书记的嘴,对啤酒箱作为投票箱的意义做了多次的阐述。啤酒箱在农村四处可见,投票时换了别样的箱子还真不习惯,也不方便。用来投票的啤酒箱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村级民主建设的现状。这样的啤酒箱不仅是推进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道具,作者借此表达一个观点:村级民主进程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可能选举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每一次选举也都会推进乡村去解决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更重要的是向村民传播了许多政治民主的知识。就像罗教授一样,通过下乡指导、和村民一起学习,让更多的村民了解了民主是什么东西。因此,啤酒箱实际上是中国目前乡村民主现状的一个隐喻。

    来自北京的徕卡相机则又有自己的一层寓意。这个高级的物件,居高临下,带来的是监督和透明。作者设计的李老师这个人物,虽然着墨不多,实际上对村主任选举的走向有很大的影响。它一方面表现出的是中国官场的一些现实,凡事首先得听上面的,即便“上面”只是一个影子,只是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另一方面,照相机上闪亮透明的镜头,是监督和完善民主的一个重要的工具。徕卡相机虽然最后没有办法左右选举,(这也正是小说可爱的地方,按罗教授的说法,选举还是要按规矩来)但实际上也影响到了坂达村乃至溪坂乡的发展。罗教授最后被推到了乡党委书记的岗位,虽然是靠着他对民主的理解、对民主程序的坚持、活络的思维和务实的学习调查的作风,但也离不开李老师的一些作用。他的“嘴脸”都被李老师收进了徕卡相机里,也因此被更多的上一级领导所了解和肯定。小说里时隐时现的徕卡相机,实际上就是象征着监督的力量和公正的力量无时不在。

    我想,好小说是靠作者长期积攒起来的人气,靠作者小说独有的艺术手段,和对生活的深入理解与思考,同时我也以为,更靠杨少衡在小说中无处不在的对细节的用心经营。好的小说,还是需要细节。

【原载】 《文学报》2009-05-14

关键字: 诗词赏析,诗词赏析范文,诗词欣赏   

新农民形象新时代风貌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