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童秀网小学教育网小学语文小学语文题库2017年语文知识专题训练--阅读

2017年语文知识专题训练--阅读

04-17 01:05:15| http://www.ertong6.com |小学语文题库|人气:858
2017年语文知识专题训练--阅读小学语文题库,
阅读
  一、知识概要  
  阅读能力是对书面语言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是人们日常生活、学
习和工作中最基本的能力之一。现代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
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语文课程的
阅读也是如此。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
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作品具有感受、理解以及初步
的欣赏、评价的能力,尤其要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
力,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在比较、判断、反思中拓
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
简称<修订大纲))主要对阅读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提出了要
求。(1)对阅读有浓厚的兴趣,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
容,领会有、定内涵的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有自己的
见解,领悟表达的一些方法,注意积累语言材料。(2)能用普通话正
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默读有一定速度,边读边思考。
(4)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50篇(含课文乙(5)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
收集有关材料。(6)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
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
  第(1)项对小学生应达到的基本的阅读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
第(2)一(5)项是关于阅读的方法和要求。重视朗读和默读,特别
强调了诵读。第(6)项是指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作为<修订大纲)的发展,目前在全国部分教材实验区试用的<语
文课程标准K实验稿)除了对阅读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
求外,还从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角度提
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就情感、态度而言,<语文课程标准)首先强调
的是养成广泛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喜欢阅读,感受
阅读的兴趣”、”喜爱图书,爱护图书”等要求在第一学段就提出,旨
在强调其重要性。此外,<语文课程标准)除了强调阅读兴趣和习惯这
些主观方面的因素外,更致力于让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到
阅读的内容和方法中去。如第三学段的(小学高年级)具体目标中明
确提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
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
作出自己的判断。””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故事梗概,简单描述自己
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
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
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这些表述都体现了阅读中学生主体情感的投入,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导
向。教学中,只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才
能使<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尤其应该注意的是,过去的教学大纲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诸如
标点符号、语法修辞、表达方式、文体知识等等,课程标准更加注重的是语文能力的养成,如对标点符号,只是把它当成一种知识,当成
理解内容、体会情感的一种手段。要求在阅读中、在理解语句、理解
课文的过程中,体会常用的六种标点符号(句号、问号、感叹号、逗
号、顿号、分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和不同用法。有关语法修辞知识
和文学知识,<语文课程标准)各阶段均未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因为
这些知识仅仅是帮助理解课文,“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
教学。”
二、学法指导
(一)怎样才能读懂一篇文章
文章是用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阅读过程是读者与
文本、作者三者之间感情交流与对话的过程。阅读一篇文章,不光要搞
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还要读懂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读出作者的嬉
笑怒骂,同时还要了解作者是采用什么表达方式反映事物,表达思想感
情的,并从中学习作者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的方法。这样,
才算是真正读懂了一篇文章。阅读一篇文章,一定要树立整体意识。第
一步要速读全文,捕捉关键语句,大致把握文章的概要——文章的主要
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的大体思路和框架;第二步,依据整
体的感知高屋建瓴地理解文章的局部——重点词语、句子的意思以及它
们在文章中的作用;第三步,把对各个局部的理解联系起来,从而对文
章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层次。这种“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方
法,符合阅读的规律。如阅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首
先要知道文章从父母对“我”七八岁时写的一首诗的截然不同的评判写
起,讲到在“我”成才的道路上,父母亲对“我”所做的两种评判同等
重要,这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还能感受到父亲和母
亲对孩子两种不同的爱的方式以及•我”对父母的深深的理解。掩卷深
思,我们会有怎样的感受?能否从中联想到自己成长历程中父母的鼓励
和鞭策?能否从中感悟出—个人成长旅途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因素到
底是什么?有了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才算真正读懂了这篇文章。
  1.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所谓主要内容,是指对全篇文章内容的总概括,不同文体的文
章,所写的主要内容各不相同。叙事的文章,主要写事件发生的时间
和地点,涉及的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人的文章,主要
写主人公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品质,有什么表现。介绍事物的文
章,一般从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特点、作用等几方面进行介绍。
写景的文章,一般介绍景物的特点。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呢?方
法主要有三种。
  (1)自读质疑法。由文章的标题或围绕文章的主要事件自己提出
思考的问题。如阅读<向命运挑战)一课,可以根据标题提出问题:
谁在向命运挑战?他战胜命运了吗?阅读文章后可以提问:霍金是怎
样向命运挑战的?他在科学上有哪些重大贡献?霍金向命运挑战的事
迹给了我们哪些启发?解决了这些问题,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段意合并法。先读懂每一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把各自然段的
意思连在一起,抓住重点归纳总结。例如(草船借箭)这篇文章共有
10个自然段。1—2自然段写故事发生的原因,周瑜因嫉妒诸葛亮的才
干,想用计加害于孔明。3—8自然段讲草船借箭的经过,诸葛亮将计
就计,再一次显示出自己的聪明才智。9—10自然段讲借箭的结果,周
瑜在与诸葛孔明的较量中再次失败。将各段大意串联起来,即为文章
的主要内容。
  “分段”、“概括段意”,过去一直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训练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没有涉及“段落”的概念,是因为过去机械、程式化
的训练模式把教学引向了繁琐分析的桎梏中,它追求的是标准、统一
的答案,忽视了学生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压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
性,违背了阅读的规律。分段、概括段意仅仅是把握内容、体会思想
感情的一种手段,不能用统一、固定的模式让学生去说、去记,更不
应该把它当成语文教学的目标而进行机械训练。
  (3)根据文章的详略,抓重点段法。如《飞夺泸定桥≥,作者按
时间顺序先写了为什么要夺桥——与敌人“抢时间”,突出一个“飞”
字;再写怎样夺桥——“攻天险”,突出一个“夺”字;最后写夺桥的
结果。抓住重点部分,再根据开头、结尾的交代,文章的主要内容就
自然明白了:北上抗日的红军要夺取泸定桥,红军与敌人的援兵抢时
间,抢先赶到了泸定桥,又战胜天险夺取了泸定桥,渡过大渡河,继
续北上抗日。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每一种方法都不是唯一的,更不是独立的,
了解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往往是几种学习方法综合运用的结果。学
生应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与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言为心声”。作者无论是写人、状物,还是叙事,都具有一定的
写作目的,或褒扬、或批评、或肯定、或揭露,总之,作者的思想感
情一定会在文中体现出来。阅读一篇文章,不仅要从语言文字入手理
解具体内容,还要从文章所记叙的事物中体会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1)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
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作者记
述了十六年前父亲牺牲前后的几件难忘的事情:局势紧张,父亲提前
整理一些重要的书籍和资料;父亲被捕经过;法庭上,父女的最后一
面;父亲英勇就义,一家人悲痛万分。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字里行间
透露出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2)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是通
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作者总会在字里行间表露出自己的观
点和态度,有时甚至直接用抒情、议论的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感情。因
而,抓住了文章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感情来。
例如《索溪峪的“野”≥一文,作者在写了索溪峪的山”野”、水“野”、
动物“野,,就连行进在期间的男女老幼也返朴归真,”野”性十足后,
赞叹道:“于是,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从未有过的清爽;索溪峪的
‘野’,荡涤着我的胸怀[”对索溪峪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3)依据含义深刻的语句、段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作者在表
明自己的态度时,力求明朗、显豁,以便于读者和自己产生感情上的
共鸣。有时为了取得意味深长的效果,作者不直接表情达意,而是采
用比较含蓄的方法说出言外之情。对于蕴含在语句中的作者的态度,
我们或者要联系作者写作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或者联系文章的写作手
法,或者联系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和结构层次进行理解,尤其
要联系句子或语段所在的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理解。例如,《荔枝》一课
中,作者写母亲剥荔枝时的动作:“(母亲)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
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
地望着舍不得吞下……”细致的描写突出了母亲一生的勤俭、辛劳。
联系母亲临去世前舍不得吃一颗荔枝的举动,母亲对儿孙深深的疼爱
之情着实令人感动。
  (4)在反复朗读与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有效的朗读有助
于更深入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一边读,一
边想,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是小学阶段重要的学习方法。诵读
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方法,它不同于朗读,不同于吟诵,诵读强
调眼到、口到、心到,核心是自我体验的过程,重在感受体验、整体
把握。小学生要通过朗读和诵读理解作品,同时积累语言材料,培养
语感,发展语言。
  此外,有的文章的开头、结尾或点题的句子直接表达了作者强烈
的感情。例如《只有一个地球≥结尾一段,为了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
作者发出了这样的呼吁“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
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还有的文章标题本身
就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感情倾向,例如《可爱的草塘≥、《我爱故乡的杨
梅≥等,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入地体会这种感情。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过去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重头戏是“概括
文章的中心思想”,语文课程标准中改为“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概
括”需要理性的判断,注重的是结果,强调的是规范、统一;“体会”
则是感情的把握,注重的是过程,重在自主感悟,自由表达。”中心思
想”仅仅是就文章的主旨而言,而“思想感情”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
不同的侧面去阐释,后者的外延比前者要大得多。教学中教师要认真
体会领悟这些词语的变化,拓展学生的视野,开启学生的心灵,让学
生自己能够从作品中获取更多的营养。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如果说理解内容、体验情感是理解作者“写什么•的问题,那么
揣摩表达顺序、领悟文章表达方法则是学习和借鉴作者“怎么写”的
问题。从阅读的层次上说,这一要求更高一些。“揣摩”和“初步领
悟”的要求都具有一定的弹性,仍然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经过自己的
体验、感悟和思考有所得,而非教师硬性灌输有关写作特点方面的知
识。
  不同文体的文章在表达方法上是各具特色的,在阅读的方法上也
应该有所区别。从第三学段开始,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文体文章的阅
读目标进行了分别表述,即分别就说明文、叙事作品、诗歌提出了阅
读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基本的说明方法。”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故事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
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
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
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这就对阅读提出
了更有针对性的要求。
  (1)阅读以记人为主的文章,包括各类故事、小说、回忆录、人
物传记等,应从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两个方面入手,在大体了解文章
内容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的描写来
理解人物的内心品质。例如《她是我的朋友》这篇课文,作者通过描
写阮恒在输血时的动作、神态等,从侧面反应出小男孩胆怯而又勇敢、
无助而又坚强的丰富的内心世界,真实地刻画了一个善良、朴实的小
英雄形象。
  (2)阅读以叙事为主的文章,要揣摩记叙的要素和线索,即先理
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然后按顺序细读。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一般有“六
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弄清记叙的要
素,有助于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线索是记叙
文中贯穿全文的脉络,是记叙文谋篇布局的重要因素。把握线索即了
解作者的写作顺序,理清文章的条理。阅读记叙文,要找出文章的线
索,并沿着这条线索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进而理解全篇的思想内
容。文章的线索比较复杂,有的以时间和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游记类
文章大都如此,如<记金华的双龙洞》有的以事件的发展为线索,如
《将相和》;有的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如《丰碑》
  (3)绘景状物的记叙文是以描绘自然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常
常通过描写事物的形态、色彩、声音、气味以及气氛、意境等体现其
特点。阅读这类文章,我们可以用抓总起句、总结句的方法。如阅读
《桂林山水》、《索溪峪的“野”》等均可采用这种方法。
  (4)阅读诗歌,应以朗读、诵读和想像为主。可分四步进行阅读。
①了解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知道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
以便更好地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②借助字、词典,疏通诗意。③展
开合理想像,领会诗歌意境。诗歌,尤其是旧体诗,语言不但精练,
而且有一定的跳跃性。阅读中,一定要细读诗句,想像画面去感受、
理解诗歌的美好意境。④在反复吟诵中理解,在吟诵中想像,在吟诵
中品味和升华。
  (5)阅读说明文,要注意四点:一是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知
道被说明事物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二是要理清说明的顺序,
知道作者是按时间、空间或事物的发展顺序介绍事物的;三是要了解
文章基本的说明方法,如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四是要揣摩语言
的准确性。如阅读《清明上河图》一文,首先要了解作者按照不同的
空间介绍了画面的主要内容,与其他绘画作品相比,《清明上河图》除
了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外,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从表达方式上说,
将说明性文字与描述性文字相结合,语言生动,说明准确o
  4.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读出自己独到的感受和理解
  阅读不仅是一种思维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情感活动。同一作品,
读者经验不同、阅历不同、性格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同一
作者因时间、心境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体会和感受。语文课程标
准在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
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阅读目标部分,特别强调读者自身的
个性体验。比如“拓展自己的视野”,“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
看法和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搜集自己需
要的信息和资料”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少做繁琐的分析讲解,
多让学生体会感受;少做知识性讲解,多让学生阅读积累。如读<童
年的发现)一文,就要调动学生自己的情感和想像:你的童年有没有
过类似的发现?你的发现被认可了还是被压抑了?你是如何理解“世
界上重大的发明和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
话的?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打开,智慧和创造的火花就会进发出来。
  (二)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人受益终身。提高阅读能力,从根本上说,是要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小学生来
说,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多读、精思、勤记、善用四个方面。
  多读。要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关于课外阅读量,修订大纲
和课程标准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
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多读书,读好
书,好读书。
  精思。读书要精思,即要仔细思考。一是遇到疑难要精思,思而
不解,或查资料,或请教他人。二是在精彩之处要精思,为什么会写
得如此精彩?作者采用了哪些表达方法?等等。三是在无疑处精思,
作者的观点或结论对不对?同一问题还有没有其他答案?这种质疑是
阅读的最高境界。
  勤记。第一,要勤记录,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通过
圈点勾画,提要批注,记下自己读书的,心得体会,提纲挈领地把握文
章的主要内容;通过卡片、笔记等形式摘录文章的好词佳句、精彩片
段,记录下自己的心得体会。第二要勤记忆,对于名言佳句,精彩篇
章,要多记忆,多背诵,集腋成裘,终有大用。
  善用。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要善于把在阅读中汲取的思
想、文化、知识营养,学到的写作方法,自觉地运用到写作中去,使
阅读与写作互相促进,比翼齐飞。
  

关键字: 小学语文题库,小学语文试题,小学语文基础知识   语文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