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童秀网小学教育网小学语文古代文学古文翻译范晔《后汉书|王景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

范晔《后汉书|王景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

11-30 14:06:22| http://www.ertong6.com |古文翻译|人气:175
范晔《后汉书|王景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古文翻译,

  王景字仲通,乐浪(言 月)邯人也。……景少学《易》,遂广窥众书,又好天文术数之事,沈深多伎艺。辟司空伏恭府。时有荐景能理水者,显宗诏与将作谒者王吴共修作浚仪渠。吴用景漹流法,水乃不复为害。
  初,平帝时,河汴决坏,未及得修。……后汴渠东侵,日月弥广,而水门故处,皆在河中,兖、豫百姓怨叹,以为县官恒兴他役,不先民急。永平十二年,议修汴渠,乃引见景,问以理水形便。景陈其利害,应对敏给,帝善之。又以尝修浚仪,功业有成,乃赐景《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及钱帛衣物。夏,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景乃商度地执,凿山阜,破砥绩,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景虽简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明年夏,渠成。帝亲自巡行,诏滨河郡国置河堤员吏,如西京旧制。景由是知名。王吴及诸从事掾史皆增秩一等。景三迁为侍御史。十五年,从驾东巡狩,至无盐,帝美其功绩,拜河堤谒者,赐车马缣钱。
  建初七年,迁徐州剌史。先是杜陵杜笃奏上《论都赋》,欲令车驾迁还长安。耆老闻者,皆动怀土之心,莫不眷然佇立西望。景以宫庙已立,恐人情疑惑,会时有神雀诸瑞,乃作《金人论》,颂洛邑之美,天人之符,文有可采。
  
  明年,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遂铭石刻誓,令民知常禁。又训令蚕织,为作法制,皆著于乡亭,庐江传其文辞。卒于官。
8.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广窥众书窥:观看。
  B.辟司空伏恭府辟:征召。
  C.问以理水形便形:地形。
  D.皆增秩一等秩:俸禄。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王景“沈深”和“多伎艺”的一组是
  A.景少学《易》,又好天文术数之事。 吴用景漹流法,水乃不复为害。
  B.景以宫庙已立,恐人情疑惑。 乃作《金人论》,颂洛邑之美。
  C.遂铭石刻誓,令民知常禁。 为作法制,皆著于乡亭。
  D.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 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景是东汉乐浪讠月邯人。他年轻的时候学习《周易》,博览群书,还善好天文、术数等自然科学知识,是一个博学的有所作为的知识分子。
  B.由于王景多才多艺,因此被征召到衙门任职。他历任侍御史、河堤谒者、徐州刺史、庐江太守等职,是东汉时期一位著名的奉职守法的官吏。
  C.王景一生的突出成就是兴修水利。他奉命主持黄河治理和汴渠的修复工程,从此“无复溃漏之患”,在中国水利工程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D.王景还敢于发表意见,主持正义。他任徐州刺史时,曾针对杜笃的《论都赋》写了《金人论》,大力歌颂了洛阳的美丽,反对迁都长安。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兖、豫百姓怨叹,以为县官恒兴他役,不先民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至无盐,帝美其功绩,拜河堤谒者,赐车马缣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C(应为“形势”)
9.B(A组上下句均表“多伎艺”;B组上句表“沉深”,下句表“多伎艺”;C组上下句均表“沈深”;D组上下句均表“重农耕”。)
10.B(以偏概全,应为“由于王景性格沉稳、多才多艺,因此才被征召到衙门任职”。)
11.(1)兖州、豫州的老百姓忧怨叹息,认为地方官总是征发其他劳役,而不以民众急需的黄患治理为首要的事。
  (2)到达无盐县,明帝对王景治河的功绩大加赞赏,任命他为河堤谒者,赐给他车马、细绢、钱币。


全文翻译
       王景祖辈原居琅邪郡不其县。八世祖王仲好道术,以善观天象知名。吕后当政时,汉高祖刘邦之孙刘襄、刘兴居谋反,先后就起兵一事求教王仲,刘兴居还要求王仲统兵。王仲不愿受此事牵连,便举家渡海到乐浪避居。王景父王闳,是郡中三老。更始之乱中,当地人王调杀乐浪太守刘宪,自封为大将军、乐浪太守。建武六年光武帝刘秀派王遵讨伐王调。王闳与曹史、杨邑等杀王调、迎王遵有功,受封列侯。只有王闳坚辞不受,光武帝“奇而征之”。但王闳在中途病故。
       受家庭影响,王景少年时期就开始学习《周易》周易,并博览群书,特别喜欢天文数术之学。他工于心计,多才多艺。大约在光武帝后期或明帝初期任司空属官。永平初年,有人推荐王景善于治水,汉明帝于是令王景与王吴一起疏浚浚仪渠成功。永平十二年王景又受命主持大修水运交通命脉汴渠和黄河堤防,功效卓著。永平十五年明帝拜王景为河堤谒者。建初七年迁任徐州刺史。次年又迁庐江太守并卒于任上。
       王景进行的治水工作,现存记载相当简略。他配合王吴疏浚浚仪渠时,王吴采用王景建议的“流法,水乃不复为害”。“流法”可能是在渠旁设立的滚水堰,可控制渠内水位,从而保护渠堤安全。永平十二年开始的汴渠大修工程,可追溯到西汉平帝时。当时黄河、汴渠同时决口,拖延未修。汉武帝建武十年,才打算修复堤防,动工不久,又因有人提出民力不及而停止。后汴渠向东泛滥,旧水门都处在河中,兖、豫二州,百姓怨声载道。永平十二年,汉明帝召见王景,询问治水方略。王景全面分析了河汴情形,应对精辟,明帝大为欣赏。加上王景曾经配合王吴成功地进行过浚仪渠工程,于是赐王景《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等治河专著,于该年夏季发兵夫数十万人,以王吴为王景助手,实施治汴工程。王景亲自勘测地形,规划堤线。先修筑黄河堤防,从荥阳(今郑州北)到千乘海口,长千余里,然后着手整修汴渠。汴渠引黄河水通航,沟通黄河、淮河两大流域,是始于战国时期的重要水运通道。它从郑州西北引黄河,经过开封、商丘、虞城、砀山、萧县,至徐州入泗水,再入淮河。由于黄河溜势经常变化,如何保持取水的稳定是一大难题。汴渠位于黄河以南平原地区,黄河南泛时往往被冲毁。黄河汛期时,引水口控制不好,进入渠内的水过多,汴渠堤岸也有溃决危险。王景在对汴渠进行了裁弯取直、疏浚浅滩、加固险段等工作后,又“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全部工程在次年夏天完工。虽然王景注意节省费用,耗资仍达100多亿钱。明帝在完工后亲自沿渠巡视,并按照西汉制度恢复河防官员编制。王吴等随从官员,都因修渠有功升迁一级,王景则连升三级为侍御史。
        永平十五年,王景随明帝东巡到无盐。明帝沿途目睹其治水成就,深为赞赏,又拜王景为河堤谒者。
        建初七年,王景迁徐州刺史,次年又迁庐州太守。当时庐江一带,百姓尚未采用牛耕技术,虽然土地不缺,但因人力有限,粮食常苦不足。境内有始建于春秋时期,由孙叔敖创立的芍陂,方圆百余里,但多有废弛。王景组织百姓修复,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立碑示禁。又推广牛耕,大片土地得到开垦。王景还将养蚕技术教授给当地百姓,境内由是日益富庶。
       王景的治河工程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工程完成不久,汉明帝颁诏中说:“今既筑堤,理渠,绝水,立门,河汴分流,复其旧迹。陶丘之北,渐就壤坟。”指出王景的工作恢复了黄河、汴渠的原有格局,使黄河不再四处泛滥,泛区百姓得以重建家园。
       对王景治河的具体情况,后人见解不完全一致。尤其对“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有多种解释。清代魏源认为是沿黄河堤防每10里建一座水门。民国时期李仪祉认为是沿汴渠每10里建一座水门,武同举认为是汴渠有两处引黄水门相距10里。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在黄河、汴渠沿堤每10里修建一座水门,从工程量来说可能性很小,而且也无此必要。最可能的情形是在汴渠引黄处修建两处或多处引水口门,各口门间相隔10里左右,以适应黄河黄河主流上下变动的情况。
       王景治河的历史贡献,长期以来得到很高的评价,有王景治河千年无患之说。从史料记载看,王景筑堤后的黄河经历800多年没有发生大改道,决溢也为数不多,确是位置比较理想的一条河道。
  从政之余,王景对卜筮、风水、数术之学都很有兴趣,还写有专书。

关键字: 古文翻译,古文翻译   范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