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童秀网小学教育网教育范文教师培训提高于永正:《教海漫记》摘录

于永正:《教海漫记》摘录

01-25 00:43:14| http://www.ertong6.com |教师培训提高|人气:590
于永正:《教海漫记》摘录教师培训提高,第 一:教 育 篇
01、露一手。有人说,没有崇拜就没有教育。对的。于老师教书30多年了,从不忘“露一手”,决不放过在学生面前“露一手”的机会,尤其是刚接一个新班的时候。你的本事大,师德越高尚,赢得学生崇拜的砝码就越有分量。
02、忍耐.宽容。暗自庆幸,今天我忍住了,没有恶意中伤一个学生,而是给予了他们宽容的微笑。不时送给学生一个笑,很坦然,很真诚。笑,使学生、也使自己轻松了。发脾气很容易,忍耐却很难。虽然,只需要几秒钟。
03、他山石。自己的脑筋不够用还有别人的。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04、堵截与疏导。水总是要流的。堵,只能让它不再流向我们所不愿意的方向。要使它流向我们所希望的方向,最重要的是疏导。当有学生不听讲时,立刻表扬认真听讲的同学;用学生身边的榜样感化影响学生;抓住时机及时进行表扬、教育;相信书的力量,引导学生读书,是另一种意义的疏导。
05、翘起大拇指。可别小觑这么小小翘起的大拇指。向学生伸伸大拇指,对我们来说是“举手之劳”,可不要低估了它。有的老师问于永正老师:“于老师,您一上课怎么后进生都聪明起来了,都活跃起来了呢?”于老师笑笑说:“你们注意我的手了吗?那是竖起的大拇指起的作用。”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小时侯成功了某一件事受到表扬而使其立下志向并最终成为专家学者的,不乏其人。
06、纸条的魔力。“明天早上到办公室来一趟,我有事找你。”“我真为你的进步而高兴!”这些在于老师的纸条中经常见到。一张小小的纸条,魔力还不小呢!不信你也试一试!
07、批评的艺术。有时你无意的一句话,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障碍。坚持“我”的说法更适用与批评学生。“老师十分生气!你爸爸妈妈知道了,不更气?”“我十分痛心。”另外,无声的批评,也是一种艺术的批评。学生书写不认真,让他看一些字迹工整、字体娟秀的作业。老师什么也不用说,学生也不用评论和表态,看完就离开。批评,有时需要电闪雷鸣,有时需要和风细雨,有时需要凝重委婉,有时也需要默默无声。
08、“教不严,师之惰。”“学立正、齐步走,就是学做人。”书写不认真,让他“描红、仿影、临帖”;不会分段,让他抄写一些短小精悍的小短文;课文背不过,留下他单独背。于老师说:“要严而有方。”
09、童年,应当是一首诗。领学生到田野去拔草、捉大青虫;带学生去郊游;举行“军营一日”活动;在赠给学生的书上题词;让学生和自己的同桌合影留念。童年,应该是一首诗,这首诗是隽永的、多彩的,让人难忘的。
10、尽在不言中。体态也是一种语言,我们就要在教学中运用它。要善于用眼睛说话,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其实,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名师,关键看你是否用心。
11、交往。如果可能的话,我们也和其他学校的平行班结成“友谊班”,让孩子们在交往中去直接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情爱,去培养他们的良好情感,让他们在交往中学会与人交往。
13、经常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注入“兴奋剂”。带领学生去爬山,“军营一日”活动,各种作文比赛,“找漏洞比赛”,“大搜捕行动”,赛后给学生相应的奖励。
14、目中有人。我的目光会在瞬间将学生回视一遍,我会让在座的左右两侧的学生都感受到我眼里有他们。
     我要求每个学生都记住这样一句话:老师讲课时,你的眼睛如果不看老师,我将认为你是个不专心的人,没有礼貌的人。
    课堂上,有同学打哈欠,我会发出口令“全体起立!”请学生伸个懒腰,双手搓搓脸,学生精神为之一震。
   用你的动作表示对学生的关注,如摸摸他的后脑勺。
   对于懒惰的人,有句谚语“站一站,二里半”,是说几人同行,如果谁嫌累,哪怕只是在路边站一站,停一停,就会发现,前边的人已经把他落下了一大截。
   对于那些遇到困难的,则要指点,而不是指责。
15、交往。如果可能的话,我们也和其他学校的平行班结成“友谊班”,让孩子们在交往中去直接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情爱,去培养他们的良好情感,让他们在交往中学会与人交往。
16、绰号的故事。“小粘鱼”是于永正老师学生时代的外号。细细想来,起外号,是不是一种文化现象?外号(不包括侮辱人的外号)是不是也是人生中的一种甜味剂?
第 二 :教 学 篇
18、幽默。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幽默的语言可以使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幽默的语言可以使人精神放松,使课堂气氛和谐;幽默感强的老师可以使学生感到和蔼可亲。当幽默营造出一种热烈的气氛时,不但学生乐于听课,而且会发生“共振效应”,老师的水平也能超长发挥,取得极好的效果。幽默最重要的是有融融的爱心,博大的胸怀,乐观的情绪,爽朗的性格。幽默与冷漠无缘。老师笑着看学生,学生就会笑着看老师;只有笑着看学生,才会有幽默的心情。
19、教学机智。面对意外情况,“灵机一动”,“灵机”不是别的,说到底,就是“有心”。当然,教育机智主要来自于教师的综合素养。
20、教学相长。教学中难免出现“不如弟子”的情况。这是正常现象,也是好现象。应当具有孔子在《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中表现出来的“不知为不知”的坦诚和谦虚。不懂不要紧,学!
22、微笑教学。
     诗人说:微笑是阳光。
    笑,不是硬从嘴角和皱纹里挤出来的,不是硬装出来的,微笑的背后需要有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诙谐的谈吐以及端正的教学思想作支柱。微笑不是别的,乃是老师的美德懿行、知识和能力的结晶。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和艰辛。
23、“一鸟入林,百鸟压声”
    教师提出问题后,如果先让“佼佼者”回答,会出现“一人说后,再无人举手”的“万马齐喑”的局面。
   有人担心不让好学生发言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不会的。当别人回答不出来,再请他说,会使他更感自豪。
24、是老师配合学生,不是学生配合老师。
   一位美国学者说:“教1遍不会,教10遍;教10遍不会,教100遍;教100遍不会,别忘了,还 有101遍。”这句话的核心讲的是两个字:耐心。
    有人说:“没有笨学生,只有笨老师。”这句话如果成立,那么,笨也包括缺少耐心与和气。
    在教学中,老师的“配合”,还体现在发自内心的动情的鼓励上。适时的真诚的鼓励,是帮助学生树立信

www.ertong6.com 心的支撑点,是加快思维的兴奋剂,是开窍的电火花。
25、“再想想”
   管子曰:“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功也,精诚之极也。”遇事多想想,真能“鬼神通之”也!
“思而不学则殆”。看看书,翻翻杂志,阅览阅览报纸,也是“再想想”的一个方面,或者说是“再想想”的延伸。最感困难的时候,往往正是接近成功的时候,就看能不能坚持“再想想”。
   孔圣人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老百姓说:“众人是圣人。”
“再想想”,也包括和别人一起想,一起讨论。“善假于物”,自然也包括人。
26、“第八次”
   一个学生读课文中的一句话,读了七遍都没有读好,你是否会说:“你深吸一口气,放松放松,然后一字一字地在心里把这句话默读一遍,第八次准能把漏掉的字读出来。”
   张田若先生为什么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我想道理就在这里。
    把时间花在指导学生读书上,值得。哪怕是读“八次”。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27、一扇和学生进行心灵交流的窗口。
   翻开学生的作文薄,就是和学生交谈。每次改作文,都是和学生交谈的一次很好的机会。
28、“什么都能和作文教学联系起来”
    于老师说:“在园丁眼里,这花是他们的骄子;在诗人眼里,这花是春的使者;在我的眼里,这花是美的文章。”
   在于老师眼里,什么都能和作文教学联系起来。妻子买来的电动玩具狗、垃圾箱里的剩面包、介绍信、欢迎词、欢送词……
   处处留心皆学问。处处留心也皆“文章”。
29、我教一年级
   教一年级不易。当一名优秀的一年级教师更不易。
   有人说,教一年级难就难在“大人要说小孩话”。
   所谓“大人要说小孩话”,就是要说浅显的话,形象的话。开口“关于这个问题”,闭口“如此而已”,离开了具体的形象,儿童就会感到茫然——听不懂。
   童心未泯才能教好一年级。面部能够表达出孩子们的天真、稚气、活泼、顽皮,是教好一年级的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要揣摩儿童心理。
   每次备课时都想一想:假如我是一个六七岁的孩子……
30、“熏锅屋”
    徐州有句老话,“没有熏不黑的锅屋”。——徐州人管厨房叫“锅屋”。
意为新盖的锅屋的墙壁再洁白,日子久了,也会被油烟熏黑。就是说,只要长时间地对一个人施加某种影响,总会使其有某种改变的。
   学语文与熏锅屋类似。学语文是个慢功,是个长期训练、积累的过程。
学习语文,仅*课本那点“烟火”熏,远远不够;要*大量的课外读物去熏。(真高兴,在这一点上,我与于老师的观点是一致的。)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笔记是熏锅屋的一个重要方法,是第二大脑储存库。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31、“攒钱”与“花钱”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偏重于教学生怎样“花钱”——怎么说,怎么写,怎么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而忽视了“攒钱”——语言的积累。不读不背,脑子里没有丰富的语汇,用什么去说去写去思呢?人12岁以前,是学习语文的最佳时期。这个时候应该让他们多读多背,否则我们将愧对他们。
    应该在班里掀起买书热、读书热、背书热。这“三热”,热得教人舒服。
只有平时多积攒,到用的时候学生们才会如“囊中取物”一般拿出来“花”呢!
    于老师教了几十年的语文,悟出了一个道理:教语文要有积累的意识,学语文好比攒钱;这个“钱”要天天攒,天天花,一直到老。
32、让学生有点“艺术细胞”
   有灵气的人,大都懂点艺术。
   一般地说,懂艺术的人气质高雅,这更是无疑的。
   于永正老师把“没有艺术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作为自己的信条,很值得我们借鉴。(如果自身素质允许的话)
33、京剧艺术与语文教学
   可以说,于老师的课之所以上得精彩,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京剧艺术素养。
如果说,没有艺术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不懂点艺术(不一定是京剧艺术)的老师是“不完整”的老师呢?
34、让学生体验成功 
                             ——我是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
   语言文字学家倪海曙说:“对于孩子来说,学习的最大动力,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
    大家习惯于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岂不知,这样量的结果,后进生会越来越短,越来越矮。后进生对学习的兴趣,来之于他一次一次的“取得成就的满足”。有时,这“成就”完全是用放大镜找出来的,或者压根就谈不上“成就”而是硬说的。
35、爱屋及乌
           ——我是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二)
    爱屋及乌。你教得好,学生就信赖你,喜欢你;喜欢你,就喜欢你教的学科,对你教的学科感兴趣。如此而已。
   “教得好”的基础,或者说前提,是教材把握得好,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得好。
36、导入的艺术
   “导入”的“导”字道出了它的作用。“激情激趣”是它的訾议个作用。这一点很重要。没有良好

www.ertong6.com 的情感参与和推动理解和记忆将是一句空话。另外,导语常常提出读书的要求,将读书的目的、课文的重点以及学习方法加以提示,所以,它还有导读、导学的作用。
如何导入,要因文而异。有的课文可以在题目上作文章。那些写得扣人心弦、荡人心魄的课文,着重以情导入。这样做不但起到了扭转学生兴奋中心的作用,而且为学习课文定下了感情的基调。有故事情节或者写新奇事物的课文,可采用制造悬念的方法,引起学生的读书欲望。有些课文干脆“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根本不设导入这个环节。
    总之,“导入”要因文而异。“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要有心,要用心。什么艺术都在一个“心”字上。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可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37、写字、育人、做人
    听于永正老师的课,总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有一点,就是他那一手规范、漂亮的粉笔字。于老师说:“提笔就是练字时。”“学写字就是学做人。”至今记忆尤新。一个生字,首先描一遍,再仿影几遍,又临摹数遍,只要不是大脑有问题,记住它的字形是不成问题的。
38、低年级造句训练的艺术
     乍教低年级,不以造句训练为然,认为是雕虫小技。其实对于低年级小朋友来说,造句并不那么容易。
    在日常生活中,“小题大作”是被人耻笑的。在教学上,却无大题小题之分,每项训练,每个环节,都要认真对待。造句训练在诸多语文训练中可谓是“小题”了,但照样可以“大作”,并能作出很多的文章来。关键要去琢磨。
有这么一件事:一位老师琢磨出一个“万能造句法”——不论用什么词造句,都写“老师让我用‘**’造句”。如用“有名”造句,就写“老师让我用‘有名’造句。”真是令人啼笑皆非。这分明是“走火入魔”!
39、解词的艺术
     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一项重要的基础训练。至于哪些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哪些要去意会,哪些可以借助情境去弄明白,哪些可以而且必须查字典、弄个“水落石出”,哪些词不要或者没办法下定义,可以通过运用(如造句)去掌握,这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而这,要*老师细细琢磨。
    于老师是把功夫花在看教材上的,一个词一个词地去看。这一点,是否值得我们年轻教师学习呢?
40、揭示寓意的艺术
    我在执教《刻舟求剑》一课时,曾经把寓意写到了黑板上,让学生背过。可我心里却在犯嘀咕:难道仅仅为了在考试时能准确无误地做上,而让孩子死记硬背这些他们根本不理解的寓意吗?可悲的应试教育!
    今天看了于永正老师的做法,使我明白了许多。对!多读多背,记住童话、寓言这个故事,记住这个故事的载体——规范的、生动的书面语言,比“挂小黑板”重要得多。
     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时,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替乌鸦想一想,它好不容易找到的一片肉被狐狸骗走了,心里会怎么想?会对自己说什么?
    你会发现,孩子们的回答,就是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41、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艺术
    新颖、巧,应该说是教学艺术性的一个方面;阅读教学中的写的训练,不游离于课文之外,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是艺术性的更重要的方面。
续写课文;“补写”,凡是没有把事物写尽的课文,都可以让学生补写。如《黄山奇石》重点写了几种石头,还有几种只写了题目,这时,可让学生仿照上面的方法写下来。
   “造段”练习;“写话”练习,如学完《再见了,亲人》,让学生写一写他们之间的对话。
42、“行成于思”
                     ——“言语交际表达训练”的缘起
    于老师的一些精彩的课堂设计,都是想出来的。古人云:“行成于思”嘛。
但是,它们不是忽然来了什么灵感,突发奇想,一下子从脑子里蹦出来的,而是经过一个长期的思索、学习、实践的过程形成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学思”、“思学”的过程。
    只*一个人去“思”,所得就会有限;还要“集思”。“集思”才能“广益”。
同事之间经常组织一些教学经验交流会,集思广益,事半功倍。
43、探索
                ——“言语交际表达训练”实验的实施
   办法之一:利用生活本身提供的言语交际的机会和素材进行说写训练。如:老师病了,请同学们写“慰问信”;捡到东西,及时写“招领启事”;写“表扬信”等。
   办法之二:创设言语交际的情境,进行说、写训练。如:写一写上课时,班级来客的外貌、事由;把轧面机“请”到教室,让同学们看着说明书给大家讲解等。
要是生活一时不能提供说、写机会和素材,就创设。人,是活的;思想,是活的。不能坐着等米 下锅,要主动找米下锅。
   办法之三:开展活动,相机安排说、写训练。如:进行“认识苹果”活动。
   办法之四:通信作文。
“言语交际表达训练”否定了为作文而作文、为升学考试而作文的思想,强调了应用学科的应用性,强调了作文教学的社会效益。
44、“下水”
    参加工作第四年了,写过的“下水文”屈指可数。今天,读了于老师的文章,方知“下水”的重要性。
“下水”原是叶圣陶先生打的一个比方。
写“下水文”可不是让学生抄的。“下水”的目的首先在于了解题目的难易,怎样写才好。
  

www.ertong6.com ;写“下水文”不是让学生抄的,但有时候要念给学生听,为学生示之以范。什么时候念?念多少?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写“下水文”时,完全是以教的学生中的极其普通的一员的身份或心态去写的,尽力写得有“孩子气”。
45、命题的艺术
   读了于老师“命题的艺术”这一小节,一下子明白了为什么有些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经常抓耳挠腮了,很大一方面是因为我给他们的题目太大太空洞,使学生产生了“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给文章起题目是一门艺术。老师给学生出题写作文叫“命题”。因为学生必须按题目写文章,所以给学生出题目——命题——更要讲究点艺术。
《我第一次……》、《一件有意义的事》、《我敬佩的一个人》……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这样的作文题目比比皆是。其实,正是这些“意义”、“敬佩”、“难忘”把学生框死了,既无其人,也无其事,就出现了“编”作文的现象。
    于老师起的题目就很不错,如: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可以出这么几个题目让学生选择,《嘿,我这个人》、《哈,我这个人》、《咳,我这个人》,这些题目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写作效果更佳。
     再如:让学生写自己和同桌,出这样的题目,《远亲不如近邻》、《不准越过“三八”线》、《井水不犯河水》等,学生一看题目就来了兴趣,能写不好吗?
   作文命题少了趣味性,学生的主动性就会减少大半,就像做菜少了油盐就提不起人的胃口一样。为学生出的题目让学生一看便有兴趣,便很动情,便产生写的欲望,确实是一门艺术。
46、“小题大作”
    经常嫌弃许多学生的作文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细细想来,自己没能指导学生做到“小题大作”。
   在于老师的教学过程中,件件小事皆可大作,而且作得有声有色。
   可是,有的学生有生活,也知道写平平常常的小事,作文却写得苍白无力,为什么?问题在于,这些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能力不强。我们要让他们在劳动中、活动中、交往中、读书中、艺术的熏陶中,感受生活的真谛,感受人间的真情,陶冶他们的情操。有情、有义、有爱、有恨,才会捕捉住平凡的小事中的闪光的东西,才会与别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才能与大自然中的美产生共鸣。
    记住:小题也可大作

关键字: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培训总结,教师培训计划,新教师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