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童秀网小学教育网教育范文教师培训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技能》专题培训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技能》专题培训

12-13 01:33:32| http://www.ertong6.com |教师培训提高|人气:530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技能》专题培训教师培训提高,概述:近年来,随着基本教育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小学课堂教学追求高质量、高效益的需求,越来越需要教师不仅娴熟地运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技能、方法,如:导入、讲解、提问、强化、调控、结束、反思等技能;而且须要拥有与新课程、新课堂相适应的新技能、新技巧与新方法,如:问题情境创设、促进课堂互动、促进学生探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课堂合作、诱导学生课堂参与、课堂生成、发展性评价的技能技巧等。今天的专题讲座主要就其中问题情境创设和促进学生课堂合作的方法技巧,结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案例,作一系统介绍,和在座各位老师共同学习。
一、问题情境创设的技能技巧
(一)问题情境的含义:
一切学习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从这种意义上讲,“问题情境”可以理解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教学环境。它是一种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是从事教学活动的环境,产生学科行为的条件。语文阅读教学情境的创设,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设计和使用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本内涵与表达特点,提高教学效率,品味语言美、人文美、精神美,促进学生心理机能的全面和谐发展。创设问题情境,实现师生互动是提高教学效率的良策。古训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在疑。陶行知先生说的“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正是这个道理,而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思维、学会学习能力的有益尝试。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颖、可行、开放的情境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探索、合作,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以达到师生之间的互动。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出于教学目的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创造出师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高度统一,融洽和步调一致的情绪氛围,它对于课堂教学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好的问题情境的标准
1、设计精巧。成功的老师必是洞察了学生的心理特点,选取了新颖角度,通过巧妙的设计,触动了学生心底里最敏感的神经,感于目,会于心。
2、设计精炼。创设情境本身并不是教学的终极目的,它是用来促成学生与文本对话,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教材语言的一种手段,因此一定要注意用时的经济,力争把用于情境描述或展现的时间压缩到最少,否则耗时过多,必然挤占了学生潜心会文的时间,是得不偿失的。
3、设计精细。用于创设情境的每一幅图景,每一首曲子,每一句话语,每一件实物必须反复斟酌,是否与文本的内容合辙?是否会引起歧义?特别是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事先一定要做细致的调试,否则一旦课堂上出现不能正常播放的意外,学生的情绪会受到极大影响,教学的“情意场”就被破坏了。
4、设计精美。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它更注重形象性、欣赏性和感悟性。因此,教学中对情境的美感要求更高,要将形象生动的画面,逼真感人的影像,优美动听的音乐,绘声绘色的语言传递给学生,学生通过视觉、听觉获得美感,形成审美体验,促使学生在美的感受中,调动起情趣,激发起智趣,学习运用语言文字,明确对事物美的实质的认识。

(三)情境化与学科化的关系
1、恰当的情境是进行学科化的组成部分。
一般地,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只是一种手段,除了体现学科内容之间、课堂学习与现实之间的必然关联,体验其中的学科内涵,才是其真正的目的。因而,教师不应该对情境本身作过多的具体描述和渲染,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创设的情境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且要比较具体、明确。一方面要及时从生活情境中提炼学科问题,切记在情境中“流连忘返”。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情境的趣味性为教学服务,不能‘浅尝辄止“,把情境的创设只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和“敲门砖”。
2、情境化是为了更好地学科化
在中小学课程教学中,情境化是为学科化服务的,一方面,恰当的情境可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动机,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特别地,将即将进行的学科化活动变得有趣、富有探索性;另一方面,情境化是构建学生已有经验、现实水平到即将获得的学科经验和学科水平的桥梁,而且这种情境素材往往将学生已有的经验与即将学科化的知识、技能、方法、思想、经验等内容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有时我们会发现,老师们常会不约而同地做类似的事情:讲《鸟的天堂》《桂林山水》《富饶的西沙群岛》《草原》这类描写景物的课文,在导入环节一定会放一段与课文内容相配的实景风光片;讲《晏子使楚》《将相和》《草船借箭》《军神》这类有故事情节的课文,一定在重点段落学习之前节选一段影视片断播放;讲《一夜的工作》《再见了,亲人》《永生的眼睛》《梅花魂》这类情感比较丰沛的课文,必会在结课之前做一次配乐朗读。看到以上的教学现象,我们会发现,老师们往往比较关注在课的一头一尾处着力。这样的做法也不无道理。一般来说,在课的启始阶段创设情境,更容易使学生形成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让他们带着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状态;而课的结尾处,随着理解的深入,创设情境往往会带来一个情感的高潮,形成良好的教学气氛。问题在于切不可将这样的做法程式化,更不能只管两头不顾中间。教学是一个逐步推进,层层深化的过程,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上,根据某一环节具体的教学内容及要求,还需创设形式、角度及强度不同的情境以品赏语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教学过程始终伴随着儿童的情感活动向前推进,并一步步得到深化
(四)问题情境的课程教学价值
1、恰当的问题情境是体现课程的文化价值、实现课程综合性的基本途径之一
余文森指出,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具备以下几个特性:
生活性,即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 学习情境的资源,还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
形象性,
学科性,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紧扣教学内容,凸现学习重点。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有效地阐明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学科知识的内涵,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问题性,即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
情感性,是指教学情境具有激发学生情感的功效。
2、恰当的情境是新

www.ertong6.com 课程下的课程教材基本呈现方式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的基本呈现方式是问题驱动式,而情境是问题驱动的基本载体。
3、恰当的问题情境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起点。
4、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可以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要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创造心理,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问题场”,好的情境无疑起到了“场”的作用。

(五)问题情境创设的要素分析
在课程教学状态下,问题情境创设必须正确把握四个要素,即素材、问题串、立意、呈现方式。
1、             素材
情境创设要依附于具体的素材,这些素材构成问题情境的背景信息。问题情境创设的素材必须满足三条基本标准:
(1)问题情境的素材必须符合学生实际,源于学生已有的经验。这些经验既可以是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的、也可以是现实社会中存在的,被学生所间接认识的,能够体现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事件、新闻素材,也可以是来自学生已有的学科活动所得的经验;
(2)问题情境的素材,必须反映社会对教育、教学的新要求。
(3)这些素材必须切中课程教学的学科核心目标,而不是为了情境而情境,为了吸引学生而创设。
2、问题串
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当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性,应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好的问题情境创设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线索,形成良好的问题串,满足三个基本条件:
(1)难易适中。
(2)启发诱导性强。
(3)能够搭建学生的现实经验到学科经验的桥梁,实现二者之间的自然过渡。
3、蕴意(立意)
(1)学科蕴意深刻,体现学科本质的核心内容(而非学科的枝枝节节的内容)。特别地,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准确体现其中蕴含的学科内容。
(2)给学生方法的启迪。好的问题情境,不仅要引领学生获得新知,而且要教给学生获得新知的方法。
4、呈现方式
创设问题情境,需要教师的创造和精心设计,这里的“问题”意味着要从情境中找到问题,而这个问题应是名副其实的问题,能调动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并且已知和未知之间的联系不太明显,富有挑战性。因而,问题情境的外在呈现形式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
(1)   简洁清爽,言简意赅;
(2)   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
(3)   符合学科特征,与其他课程内容协调。

(六)问题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
1、             现实性原则  即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反映社会进步、科技经济发挥、发展,体现社会主流文化。
2、             力所能及原则——问题情境不能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提出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过难或过易,都不利于学生积极思考。
3、             探索性原则——问题情境的设计要有探索的价值和空调,要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创设问题情境的探索性原则,也就是说,教师不是直接把知识或结论告诉学生,不是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上,而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去思考、分析、判断,引发学生对于事物或知识的不同的理解,从而生成各种不同的新资源。
4、             全体性原则——问题情境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

(七)问题情境创设的基本方法与若干技巧
一、基本方法
1、基于现实的学科思考,即在社会现实、学生现实的情境、事件基础上,进行学科的思考,将学生已有的经验、活动提升到学科的视角来分析处理,进而形成一个新的问题情境。为此,在创设再现学生生活事例或生活问题的现实问题情境时,教师必须对学生经验和学习材料进行比较研究,把握两者之间的关联,找准情境创设的切入口,确定问题情境的框架。
2、基于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活动的再加工,如对游戏的学科化处理,如: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学生对于故事、童话、动物特别感兴趣,热衷于钻进去充当一个角色。因而,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把问题情境融入故事、童话世界,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提高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3、源于学科内部矛盾的精选,即从学科内部的矛盾出发,适当借助学科发展史料,提出恰当的问题情境。
4、创设情境并非是老师的专利,通过展开想象的说话、写话练习,或是角色扮演的活动,学生由描述情境到进入情境,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由教学的“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创造。因此,老师们要打破固有的观念,变单向、固定的情境创设,为互动、开放的情境创设,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
二、若干技巧
1、把问题情境故事化
中小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时常是百听不厌。因此,把教材中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乐趣,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
2、       把问题情境活动化
学生对自己通过教学实践活动获得的知识是印象最深刻的,记得最牢的。在教学中,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使学生在手操作、眼观察、口表达、耳倾听、脑思考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认知能力。
3、       把问题情境生活化
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置身于生活问题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许多学科内容来源于实际,生活中处处留心皆学问。
4、  

www.ertong6.com ;     把问题情境开放化
把问题情境开放化,就是把学生投身于一个思维策略与解题方法不唯一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

总之,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努力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开展深刻的思考,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参与问题的解决,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其实,创设问题情境,还有很多种方法技巧。例如:可以置疑设境、猜想设境、直观设境、实验设境、类比设境、变异设境,创设出恰当的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无止境,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因地制宜、因事制宜,特别要结合具体的学科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实际,才能创设出无穷无尽的问题情境,进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二、促进学生课堂合作的技能技巧
(一)课堂合作的意义和功能分析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相对于个体学习、竞争学习而言,强调的是相互促进。合作学习的心理学基础是社会建构主义,强调情境学习、团体动力等。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具有特殊的课堂教学功效:
1、             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合作学习能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感到轻松自如。在严格控制讲课时间的前提下,教师留下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发言、讨论、争辩,满足了学生的好胜心。同时,教师有意识的引导、鼓励、肯定、表扬,使学生的表现欲得到发挥,心情舒畅,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有利于学生表达交流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共同成长。合作学习有利于形成多向交流和自由宽松的氛围。同伴间的合作学习,增加了信息交流的数量,提高了自己观点被同伴认可的概率,这种认可能使学生产生自信、自我肯定等一系列良好的情绪情感体验。这种良好体验的不断实现,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内在学习动机。
3、             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有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合作学习提供了互帮互助的机会,改变了同伴交流的状态,扩大了学生交流的面,形成生生、师生交流形式,学生成为交流的主体。在充分肯定学生之间存在差异的前提下,发挥小组群体活动的主题功能、互助功能,不仅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学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学科问题并加以分析、解决问题,而且能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与人合作、与人竞争、与人沟通等现代意识,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最终达到主动、全面地发展。

(二)课堂合作的要素分析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五个基本要素:
1、             积极互赖
积极互赖就意味着,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
2、             异质分组
(1)   学生的成就。保证同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内包含学习成绩好、中、困难的各类学生。
(2)   学生的能力。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观察能力强,有的学生思维比较深刻,将这些具有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不仅能够提高小组活动的效率,更有助于每个组员的全面发展。
(3)   学生的性别。在合作小组中混合男女学生可以丰富小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而多视角的产生则可以丰富学生的思维。
(4)   学生的家庭背景。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与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学合作的经验将有助于学生应对未来真实的社会生活。
3、             团体历程
即全体小组成员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全体小组成员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4、             人际技能
其实,导致合作学习小组解体或学习不能顺利进行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小组成员不会合作。导致学生不合作的原因往往不是学生缺乏合作的愿望,而是学生缺乏合作的方法——人际技能。
必要的人际技能包括:组成小组的技能,包括向他人打招呼问候、自我介绍和介绍他人等;小组活动基本技能,包括表达感谢与应答感谢,注意听他人讲话,鼓励他人参与及对鼓励参与的应答,用幽默的方式帮助小组继续活动等;交流思想的技能,包括提建议及对建议的应答,询问原因和提供原因,有礼貌地表示不赞同及对不赞同的应答,说服他人等。
5、             个人责任
即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所有组员个人的学习。在缺乏明确的个人责任时,小组就会变成学生逃避学习责任的“避风港”。

(三)课堂合作学习的基本要领
1、             使学生明确合作的目的和要求
要让学生懂得,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明确目的和要求,只有知道要做什么,才会去考虑怎样去做,自主合作更应如此。
2、             在合作中有明确的分工。
各小组成员4——6人为宜,每个成员都分到一个有效活动的角色,如主持人、计时员、记录员、观察员、报告员。主持人负责保证所有小组成员都能清楚地说出自己的学习思考所得,观察员负责关注小组合作的情况,纠正别人在解释中的错误,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的决议并编写小组报告,报告员负责陈述小组的主要结论或答案。

www.ertong6.com 3、             使每一名学生明确合作的步骤。
教师要事先设计好活动的步骤,并让每一名学生明确。教师可做语言描述或课前拍摄示范活动录像示范。
4、             合作前准备好充分的材料
教师最好事先分配好不同的学生准备不同的材料,以避免材料重复而导致的浪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是合作。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5、             给学生充分的合作时间和空间。
教师要事先估计学生每次合作学习活动所需的时间和空间,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合理地运用教学空间,让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合作学习的任务。

(四)课堂合作中常见的误区及其校正
1、             合作学习的形式是重要的,但不能缺乏实质的合作——正确处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不能让好学生一个人代替小组汇报交流,或者让组长做小老师,而是要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使之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建立一种责任感,以保证合作学习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2、             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缺乏主动合作的意识——因势利导,把握重点。
小组内意见不统一,出现“争吵”现象;小组成员“各干各的”;差生逃避学习,“好学生”霸占话语权;合作缺乏公平性、独特性;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教师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不关注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情况,是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另外,小组长没有管理好小组活动,开小差的学生缺乏集体责任感,也是其原因之一。所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和合作意识,是教学中重要策略。
3、             合作超时,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师生的合作技能和能力是关键。
教师合作学习的教学技能包括:
(1)合理的分组;
(2)恰当的进行教学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3)适时地实施课堂合作。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在需要合作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4)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改进教学。
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主要包括:
(1)             学会收集资料。能判断该用什么工具、通过什么途径、收集什么样的资料等;
(2)             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及时指点。
(3)             学会讨论问题。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
(4)             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5)             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
(6)             增强成员的集体责任感。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要为小组的学习任务承担一部分责任,不要有依赖思想,同时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7)             以友好的方式对待争议。大家要以小组的利益为重,争议时对事不对人,始终保持团结。
4、             评价和奖赏重整体,轻个体——采用新的的评价方式和方法。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个体的发展。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依据,同时兼顾小组内每个成员的进步的做法,有利于走出竞争教育的怪圈,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
5、             班级人数过多,不利于分组活动和有效合作-创造条件,合理分组,提高实效。
高品质的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但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与学习主题都要通过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来完成。

(五)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合作?
一、有计划、有步骤的传授合作的本领
 &nb

www.ertong6.com sp;     1、学会分组与分工
(1)   灵活分组。教师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全班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以便做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公平竞争,也便于教师辅导。一般地,在小组构建时,重点考虑人数结构的合理性,认知结构的合理性,情感结构的合理性。
(2)   合理分工。每个学生除了要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外,还要分管好自己的工作,最终学会在学习中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2、学会交流和倾听。采取的措施有:一是让学生简要记录别人的发言;二是开展道德教育,使学生明白不认真听取别人意见,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也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
3、学会欣赏与激励。
二、有意识的提高合作的实效性。
1、             巧妙设计合作学习中的系列问题。
2、             民主分组,落实个人责任。
3、             合理指导,正确引导,保障合作的时间、空间。
4、             要培养良好的合作习惯。要求学生做到独立思考、善于倾听、勇于发言。
5、             要对合作情况适当评价。交流与评价是“合作学习“流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评价重点应是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
6、             有效地合作,必须是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之上通过合作才能完成任

关键字: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培训总结,教师培训计划,新教师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