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童秀网小学教育网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比较阅读法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比较阅读法

03-04 02:45:24| http://www.ertong6.com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人气:564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比较阅读法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比较阅读作为一种阅读方法,强调自主阅读、比较探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恰当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一、以强化语感为目标的品读课
  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语言进行比较、推敲、品味,训练学生的语言感受力,以实现培养学生较敏锐的语感的目的。
  1.对原文进行改写
  有些作品思想较为深刻,学生在理解时往往能读懂它的字面意思,而不能深刻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不能品味艺术语言的精妙。这时可以通过改写原文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比较其中的差异,从而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郁达夫先生的散文《故都的秋》,作品表达了清、静、悲凉的意境,许多学生在阅读时由于时代的间隔,生活经验的缺乏,读不出清、静和悲凉来。为了让学生体会出文章里的意境,可以选择其中的一段进行改写。
  原文:“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改写: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异彩纷呈的芦花,想起钓鱼台袅娜修长的柳条,想起西山漫山遍野的红叶,想起玉泉万道金光的日出,想起潭柘寺来来往往的香客。
  原文中“芦花、柳影、虫唱、夜月、钟声”虽然没有过多的修饰,但这些形象本身就带有凄清的色彩,而改写后,“异彩纷呈的芦花”、“袅娜修长的柳条”、“漫山遍野的红叶”“万道金光的日出”、“来来往往的香客”等形象充满热烈的色彩,意境与原文完全不同。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就比较容易地品味出原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怀。
  2.对原文进行删减
  抓住一篇文章中语感因素强的地方,指导学生深入品味,揣摩语言的精妙之处,领悟语言的意蕴、情感和韵味,可以对原文中一些精妙的文字、词语、句子或语段进行删减,让学生在比较中阅读,往往能使学生迅速地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
  如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第三章有阿Q欺侮小尼姑的情节。学生初读这段文字,只对阿Q下流的行为感到可笑,不能深刻体会作者在这段文字里蕴藏的悲哀:欺弱怕强、愚昧麻木的国民劣根性的悲哀。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把原文中两处“酒店里的人大笑了”和最后“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三句话删除,再与原文比较阅读。学生在比较中理解了作者的目的并不是单一刻画阿Q无赖流氓的嘴脸,而是要表现国民群体性的精神状态。学生也就深刻领会了鲁迅先生“揭示社会的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创作思想。
  3.变换原文词句
  不同的词语表达不同的意蕴,不同的句子表达不同的语气、语势、情感;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里所体现出的情味也不相同。为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用词的精妙,强化他们的语言感受力,有时变换句子中的词语、句型,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如鲁迅先生的小说《药》里描写康大叔卖人血馒头的一段文字:“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这段文字绘声绘色绘形地刻画了“康大叔”这个刽子手形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刻画人物用词的精妙,可以把原文中一系列动词进行变换,以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改为以下文字:“黑的人便拿过灯笼,一把撕下纸罩,包了馒头,递与老栓;一手接过洋钱,数了数,转身去了。”
  原文的一系列动词刻画出康大叔凶狠、蛮横、贪婪的本性,以及对人血馒头的交易轻车熟路的凶残。替换的一系列动词,动作的力度、强度、色彩上完全变了,既不能刻画出康大叔的个性特征,也不能在对比中揭示华老栓老实、弱的性格。
   二、以培养思维品质为目标的探究课
  在阅读教学中,适当采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一种有效方法。
  1.异中求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对不同作品进行比较,去粗取精,异中求同,使学生把握文学作品里某些共同规律,从而提升他们思考问题的广度,达到培养思维的敏捷性、流畅性、灵活性和变通性的目的。
  如高中语文第五册《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是一篇文艺论文,主要阐述中国艺术中表现空间上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美学原理。我们可以把这篇文章和高中语文第二册里《米洛斯的维纳斯》进行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进行对照学习,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举出自己所了解的有关文艺作品,与这两篇文章相比较,看“虚实相生”的原理在具体作品中的运用。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思维发散开来,有的想到宋徽宗以“深山藏古寺”为题考画师的典故;有的想到齐白石画的虾;有的想到雕塑作品“两只相握的手”;有的想到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学生在举例联想、比较探究中,真正领悟了“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美学原理,同时,使得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发展了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2.同中求异,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相同作家、相同题材、思想相似的作品中挖掘不同点,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提出富有个性的见解。
  例如,课文《窦娥冤》和语文读本上的《错斩崔宁》都是抨击封建社会黑暗吏治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大多数学生都能读出其中相同的主题思想。但有一个学生却从两篇作品中寻找不同点,得出了《错斩崔宁》带有浓厚的封建思想的结论。她从文章中寻找了几条依据证明自己观点的地方:一、邻居们追赶刘贵的小娘子,见到小娘子和崔宁同行就认定两人有奸情,并且官府也认定他们有鬼,这正是“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思想的体现。二、刘大娘子被静山大王抢去做了押寨夫人后,虽明知他是一个劫匪,却从没有过逃跑或报官的想法,只是规劝他改恶从善,做长期厮守的打算,这正是“夫唱妇随”封建观念造成的,体现了女子是男人的附庸的社会现实。
  学生的观点是新颖的,而且对课文的分析是深刻和独到的,充分体现了鲜明的个性色彩。
  3.鼓励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恰当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鼓励学生对前人定论大胆质疑,并在此基础上认真分析、小心求证,能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如教学鲁迅先生的《祝福》,拿电影《祝福》与之比较。电影《祝福》里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让学生思考这个情节是否妥当合理。
  学生在讨论中,有人提出祥林嫂不可能有这样的觉悟。这时,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让学生找依据来证实“祥林嫂觉悟没有这么高”这一看法。学生又一次翻书查找,小心求证,最后找到了他们自己的答案:祥林嫂临死前问“我”人死后有没有灵魂,这说明她对封建迷信是半信半疑,但没有否定迷信,所以不可能有用刀砍门槛的叛逆举动。因而,刀砍门槛的情节违背了原作所规定的祥林嫂性格发展的逻辑,是不成功的。
  在这样的比较探究活动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迷信权威和前人的定论,并通过自己的认真分析,小心求证自己的观点,使得学生思维朝着深刻性和批判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www.ertong6.com    三、以提高审美评价能力为目标的赏读课
  在培养学生审美评价能力方面,灵活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更准确,而且可以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知识、基本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1.从不同艺术形象的比较中探求作者的创作思想
  作者往往通过创造典型的艺术形象,寄寓自己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的思考。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艺术形象,从艺术形象的时代背景、思想性格特征等方面进行比较,可以探求作者的创作思想。
  如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可以拿老舍先生的小说《断魂枪》相比较,两篇小说叙述的故事背景都是封建社会末期。《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是沙皇时代末期的知识分子,思想顽固保守,胆小怕事,害怕变革,时时以维护现有统治为己任,最后在恐惧中死去。《断魂枪》中的沙子龙是清朝末期的一个镖师,精通武艺,但他深知时代的发展是不可抗拒的,自己的那套武艺已不合时代的步伐,坚决顺应社会的变革,摈弃落伍的东西。这两个艺术形象虽然所处的国度不一样,思想性格不一样,最终的结局不一样,可是深入探究,我们可从他们的思想性格的塑造中把握作者的创作思想。
  类似的比较还很多,如《祝福》中祥林嫂和《雷雨》中鲁侍萍的比较;《阿Q正传》中的阿Q与《陈奂生上城》中陈奂生的比较;《宝玉挨打》中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比较,等等。任何艺术形象都是作者创作思想的体现,通过比较阅读,分析不同艺术形象的异同点,可以深刻理解作者的创作思想,提升学生思考社会、思考人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从而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操。
  2.从不同艺术手法的比较中领悟创作技巧
  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进行比较赏析,可以丰富学生文学鉴赏的基本知识,并在比较赏析中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如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四篇课文都是小说,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比较这四篇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祝福》中的祥林嫂,鲁迅是通过刻画人物的肖像,来揭示人物的命运变化,其突出的手法是“画眼睛”;《荷花淀》中水生嫂及一群农村妇女的形象,孙犁是以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来揭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其突出手法是生活化、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边城》中的翠翠,沈从文是以细腻的心理描写,来揭示少女复杂的内心世界。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的比较,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小说塑造人物的技巧,并引领他们通过艺术手法及艺术效果的分析,迅速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和人物的典型性。
  3.从不同艺术风格的比较中感受作家的个性魅力
  不同的作家,其创作风格也大不相同,这由作家本身的时代特征、思想性格和创作个性所决定。引导学生比较不同作家的艺术风格,可以让学生感受作家的个性魅力,使他们受到高尚情感的熏陶,形成自己高尚的审美情趣。
  如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安排的是李白和杜甫这两位诗人的作品,我们可以运用比较法,让学生在理解和鉴赏诗歌的基础上,联系两位诗人的其他作品,比较他们的艺术风格,感受他们不同的个性魅力。李白在思想上带有明显的道家色彩,崇尚无拘无束的自由,蔑视权贵,在他的诗歌中充满神奇的想象,大量运用夸张,体现出气势磅礴的特点,即使写忧愁,也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充满浪漫的色彩。杜甫在思想上是典型的儒家情怀,心怀天下,忧国忧民,他的诗歌大量描写社会现实的惨状,抒发对国家命运、黎民苍生的忧虑,即使自己四处漂泊、衣食困顿,仍然为国家和黎民“凭轩涕泗流”,他的诗歌是典型的现实主义风格。
  实践证明,比较阅读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扩大他们的知识领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健康个性的形成

关键字: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网,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比较阅读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