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童秀网小学教育网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谈谈语文教学创新实践研究

谈谈语文教学创新实践研究

04-08 14:08:27| http://www.ertong6.com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人气:334
谈谈语文教学创新实践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摘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时代对人才要求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教学改革创新,是每位语文教师永恒的主题。本文拟就突破传统语文教育模式,树立大语文教育观,重点探讨语文教学创新实践。
一、语文教学必须走创新之路
人类是不断进步的,创新是不断涌现的,人与创新是一个常青的课题。一部人类自己的文明史,实际上是一部创新史,是一部不停顿的改造世界同时改造自身、不断获得进步和自由的历史。当今的世界,已步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较量,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一体化的今天,走创新教育已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早在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在著作《心灵论》中论述进“想象”的思维形式。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帕普斯的《教学汇编》一书中,首先使用了“发现法”(Heuritics)一词。这些都与创新有一定的联系。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就是创新教育,重在人才创新,机制创新。如美国教育侧重于科学技术和外国语的学习,日本教育侧重于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个重要思想是将基础教育纳入终身教育范畴。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更是体现了创新教育。
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富创新精神和极具创新能力的民族。上下5000年的中国文明史和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足以证明这一点。先人已对创新教育作了精辟的论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学贵有疑”,“学则须疑”,古代思想家王充认为,死守章句而没有创见者,只不过是一位“鹦鹉能言”的儒生。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著名的解放儿童创造力的教育主张:应该承认儿童身上蕴藏着创造能力,应该解放儿童的眼睛、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应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具体做到“三个需要”:需要有充分的营养,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训练儿童的思维能力,需要因材施教。
党和国家领导人就创新教育作了精练的论述:一代伟人毛泽东给抗大题词:“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给景山学校的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江泽民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当代教育家均是创新的高手,如魏书生的“民主化教学”、钱梦龙的“三主导读模式”、宁鸿彬“懂——记——用三环一体的教学方法”、张孝纯的“大语文教育观”等等。
《21世纪中国教育》一书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要改革我们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求异思维,让学生对问题作出自己的理解,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和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不仅表现为新思想,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发明创造,而且表现为善于发现问题,求新求变的心理取向。创造能力也绝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综合素质(兰毅辉的《思考的艺术——天才是如何思考的》)。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它的科学性和人文性密不可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作为“母语“,在培养学重创新能力方面有下列优势:一是语言优势,语言是创新能力的基本因素,一切创新及其过程都需要语言的参与,二是思维优势,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因素,而“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语言的发展对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几千年来的语文教学,十分注重先生讲,学生听背的作法,形成了一字的模式,张志公先生概括为:“识字+读书+作文=作官”,这一模式与时代发展要求和创新人才的培养相隔甚远。
综上所论,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一代新人,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语文教学必须走创新之路。
二、语文教学创新实践
著名教育专家段继扬教授在其专著《创造性教学通论》一书中间这样提到过:“创造性思维训练课是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与一般课堂教学相比,它有四个显著特点: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目标,而不是以教学系统的知识为目标;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基础,而不是以教师讲授为基础;以问题的创造性解决为重点,而不是以问题的常规性解决为重点;以各种学科知识为载体,不囿于某一些学科知识,具有跨学科性。”
语文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作创新实践。
(一)革除旧弊,主攻思维
自古而今,“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一桶水”和“一碗水”的思想指导着教师刻苦的积累知识,这些都片面地强调教师方面的重要,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语文教学现状来看,教学中尽管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一讲到底的“满堂灌”、“自问自答式”的教法,课堂教学的模式化倾向、应试教育的怪圈仍相当严重。少数教师不敢放手开展语文活动,多是自己唱“主角”,这些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束缚着学生思维发展,使得部分学生语文整体素质较低。近些年来,语文界不乏有志于痛改旧弊之士,但多数是“个体户”或“个体户的联合体”;范围更大,数量更多的语文教师,特别是基层语文教师,教学中对学生的认识是非常不够的,远远没有把他们置身于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置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语文创新实践要求每位语文教师务必摆正学生位置,主攻思维,把他们不作活生生的人。
知识经济的特征及其社会转型和时代挑战,要求我们重新对人的特征、新经济增长方式和创新人才的内在关系、国民素质与国家竞争力之关系进行深入思考。
树立以学习或学生为教学中心的观念,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标,是创新教育的必需。
学生主体作用非常重要,教师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上帝,一切为了学生,教师须全方位为生服好务;学生要帮助教师提高业务能力,教学相长;注重学生信息的反馈,鼓励他们提意见、建议;放手发动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露一手”,如学生教析课文、自改互改作文、自制试卷、举办信息发布会、实话实说讲演会、辩论会、作文赏析会、兴趣活动、作文竞赛、语文知识竞赛、整理名言警句、收集各种资料、游戏、办手抄报、壁报、黑板报、作文投稿等等;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这些密切了师生关系,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达到积累知识和形成能力同步发展的目的。
教学中除了落实“双基”要求外,还须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由于知识与阅历,学生思维往往“浅、窄、绝对化”。教学各活动中,适时培养其思维能力,求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逻辑性、创新性,是“三个面向”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之一。如在教学《孔乙己》一文后,结合《范进中举》一文,研究两主人公,比较分析后设疑,“仅就适应形势,范与孔哪个与时俱进”;针对当今赌博之风,组织学生谈看法,学生从常规心理出发,推断社会在变坏,风气一天不如一天,教者及时引导:“赌博肯定不好。但大家手里如果没有钱,拿什么去赌呢?”这些都提到点子上,学生思维活跃了,纷纷发言,课堂气氛浓烈。
实际中,多数学生习惯于教师讲“是什么”

www.ertong6.com ,而不积极思考“为什么”,部分教师也主要讲“是什么”、“为什么”;这些极不利于思维的发展;教学效果也较差。
笔者曾就《出师表》一文在两个平行班中进行比较教学。一班讲读为主;另一班以学生自学、发现、讨论、质疑,教师指点,主攻思维为主,学生们深钻课文,提出了不少很有见解的问题,如诸葛亮对刘禅的规谏是直率的还是委婉呢?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文中为什么要反复地叙说身世(“臣本布衣”一段等)?结果,在比较全面的测试中,后一班比前一班优秀率高31、5%,及格率高出34、5%,平均分高10、2分。
学生中顺向思维,定势思维居多,而逆向思维,发散性思维较少,教师在听、说、读、写等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后两种思维。
教学中须把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学生的行为习惯、毅力、意志力、情感等非智力素质的培养并非是班主任的事,也是每一位科任教师特别关注的工作之一。语文教师课多,显得尤为重要,这对班级规范化管理,对增强班级向心力、战斗力,对学生今后步入社会有百益而无一害,同时也体现了文道统一的原则。
(二)联系实际,生活是源
一切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和运用语言也不例外。张孝纯的大语文观明确提出语文教学除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外,还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第三课堂”,即社会生活和社会语言实践中的学习,这往往被少数教师忽视,被毛主席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车站上的展览,码头号上的壁报,电影院的新片的插片,茶馆里说书的革新,戏园里小丑说白的讽刺,市集上的公共演讲表演等,可以作为教材来学习。”从大语文观看,社会便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一切社会现象都包含有语文因素。义务教材一个显著特点是联系生活,扎实、活泼、有序地开展语文基本训练,培养能力。如果语文教学始终把生活当作“源”,这门工具性学科并不难教,相反地好教,最能教出味来。
学生呱呱落地时起,就已生活在多姿多彩的社会中,观察周围,体验人生。教学中教者相机诱导,让学生对三大生活圈即家庭、学校、社会多留心、多体验、多想象、多评说,这样就把学生从读“圣贤书”中解救出来,语文能力随之会明显提高。
其实,一切优秀作品,无不是作者对生活的深层体味和思考,联系课文有针对性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认识,这不失为一种好做法。
从应考的角度,不少考题在这些方面也有涉足,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关注中国发展、教育公平和发展、关注科学,祝福“嫦娥一号”、奥运会、生态环境、兴网络文明之风、祖国统一、感动、感恩、中国骄傲、时尚的“选秀”活动、关注地方特色,热爱建设和谐美丽家乡。 
有目的组织校外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生活,把握时代脉搏,同时在活动中学习和运用语言。笔者多次带领学生游览龟峰山、五脑仙山、南湖公园、麻城市火车站、烈士陵园、麻城师范、麻城市第一中学、城东污水处理厂等,都达到了预期目的。 
(三)以学堂为中心,注重学科渗透
课堂教学仍是当前乃至今后很长时期内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我国受传统的“师道尊严”和前苏联讲授模式的影响,课堂气氛过于严肃、紧张、神圣,教师上课“杀”气太重。教师处于进攻的地位,学生处于防御状态,教师步步逼进,学生防不胜防,这是对学生身心的“虐待”,是有碍学生接受知识、发展思维和能力的。必须变讲堂为学堂,这也是学生积累知识,形成能力,开掘智力的需要。课堂教学模式要突出一个“变”字。
一堂好课应是一首优美的诗,一曲动人的歌,一幅完美的画,教后其乐无究,学后兴致倍增。教学中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章法,但极易受两种模式的影响,一是传统模式,就阅读教学而言:“释题——分析——中心——语言——写作特色”;就作文教学而:“命题——指导——写作——批改——评讲”;二是个人教课的定型框架,篇篇如此,未免单调乏味,这不同程度地打消了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
基于此,在教学中要力求做到:与生活的联系;读写听说结合;表演型,让学生唱主角,有些课文让学生上台讲;仿教,如魏书生的“四遍八步读书法”、余映潮的“板块教学法”课堂教学六步法多次尝试;课堂结构多样化;分类指导学法,分层指导。
语文虽然是门工具性学科,但从运用语言、培养思维能力的角度看,其它学科也直接为语文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上“语文”课。各科教学中述语的准确表达,词语的恰当使用,句子的正确选择,教师的风趣的教学语言等均是活的语言材料;说理题、论述题、推理题、实验报告等也是对学生运用语言的检测;各科教材中的丰富内容,如政治里的典型事例,化学中的“选学”内容,物理中“阅读材料”均起到扩大视野,积累知识的作用。笔者与化学教师合作,进入课堂,设计一系列的训练题,以物理、生物、历史等教材内容设计为语文考题等。这些作法加强了学科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了双方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创造想象的最大创造,永远产生于情感之中”。(前苏联心理学家捷普洛夫语)。语文教材中任何一篇文章,无不倾注着作者的满腔热情,无不是作者呕心沥血的创造。依托课文,诱导学生,深挖作者的思想感情,更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此外,课堂中教师饱满的热情,工作中忘我的精神,也能感染每一位同学。
(四)提高素质,教师为“剂”。
每位教师必须提高业务素质,在“学生——生活——语言学习和运用”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不少教师一味地强调客观,承认自己不行,知识浅,能力低,只能当教书匠,这是错误的,应该有与名家比高低的气魄,相信通过艰辛的努力,就一定能实现“实践型——实验型——创造型”教师的转变,完成时代与人民赋予我们的铺路、架桥的重任。
教师应有教育科研创新的意识。要树立教育创新的价值观、人生观,养成具有探索精神的优秀品格,要不断加强教育科研理论和方法的学习,为科研创新打下坚定的基础,要立足教学,形成教师科研与学生科研相结合。
三、语文教学创新实践的体会
《语文创造性思维教学的整体模式》(《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年第3期 许序修、金振仁)一文有一幅图,笔者深有同感,表(略)
这是一个自主开放,具有高度实用性、实效性的以“育人为本”的教学模式。突出特点有四:一是把语文教学过程开辟为学生参与、协作、感悟、演练、研究、体验、实践、内化、创新、发展的过程,利于学生兴趣、认知、情感的激发;二是学习环节、学习途径、学习方法的多层次,多形式,为学生的学习拓展了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利于学生个性特长和集体智慧、自由、充分的发挥;三是注重学生的感悟、体验、实践和内化,利于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四是强调知识、能力、精神、人格的有机结合,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语文他新教学实践研究表明,融洽的师生关系能打开创新的闸门,各抒己见的争辩中能点燃创新的火花,亲身体验中能挖掘创新的能力,自由的畅想中能拓宽创新的路子,质疑释疑中能塑创新的个性,评价与肯定中能激发创造的热情。
在课堂结构安排上,要力求:导入新课,要刺激学生好奇心,培养其创新欲望;

www.ertong6.com 学习新知,要鼓励学生好胜,培养其思维的独特性;巩固练习要倡导学生勤思,敢于创新求异。在教学手段上,要让多媒体进入课堂。
语文教学创新过程中,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树立大语文教育观,要让传统的教学方法泛出亮丽的色彩,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要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天地,要让语文学习无时无处不深入学生心中。
对比笔者近几年来语文教学创新实践,与许序修、金振仁所倡导的“语文创造性思维教学的整体模式”相差甚远,很有努力探究的必要。
今日的学生不同于往日的学生,更不同于明日的学生。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学生可通过影、视、互联网等学习语言。教育的超前性决定着教师要多渠道吸收信息,扩大视野,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紧贴生活,把教材教“活”,把学生教“活”,只有精深的功底,广博的知识,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只有虚心学习前人和今人的优秀作法,才能使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语文素质大幅度提高,才能创新课堂,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书目:1、《中国语文教育史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隆华主编
          2、《分行性教学通论》吉林人民出版社  段继扬主编
          3、《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  丁钢主编
          4、《教育改革论文汇编》学宛出版社  柳明主编
          5、《语文创新教学探本溯源》华师研究生  茹清

关键字: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网,语文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