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童秀网小学教育网教育范文课题研究报告《小学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的结题报告

《小学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的结题报告

04-27 01:32:49| http://www.ertong6.com |课题研究报告|人气:614
《小学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的结题报告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以提高全民族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学生在掌握必要文化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小学生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和兴趣,有许多自己想观察和想探索研究的问题。

而且近十几年来,许多发达国家都加大了科学课程的改革力度,注重学生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方法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贴近学生生活。这将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好奇心和求知欲及理解科学精神、学会科学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于是科学课是由一个个有趣的有意思的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观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技巧之一,观察能力的培养是科学探究领域中一个主要的内容。然而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直接体验,观察往往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交流也很自然地流于形式化(很热闹却不留下什么痕迹)。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知识总量急剧增加的信息化时代,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结果性知识的容器。

新课程的面世要求我们的学生改变以往的学习方式。学生从刚开始的原始粗放的探究活动到以后的科学的探究活动,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以探究为核心,其中观察探究为起步,只有通过丰富多彩的观察探究学习活动中认识如何探究、体验如何探究、学会如何探究。要实现这个过程,不仅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师以科学教育理念指导下进行悉心地指导。

本课题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常见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观察,学会自主观察学习、主动探究,并学会合作和交流,从中获得可信的知识,学会尝试整理和理解新经验,更好的适应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全面实施探究性学习。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观察”能力培养的理论。“观察”即带着目的去看,有思考的,有讨论的,有合作,紧密的进行科学实践的观察探究。而且观察是学生认识和了解事物的基本途径之一,科学课的教学是要给学生提供直接或间接的观察材料,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去认识了解自然事物的补充及内部的特点,从而归纳出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在科学课中学习观察是学习一种科学的方法,观察是更具一种动手、动脑、动眼等发动全身所有感官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

三、四年级学生受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特点的制约,对一个事物的关注时间短,观察有较大的随意性,容易忽略观察细节,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其观察能力,促进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尝试,反思,分别从激趣明理、注重指导方法、加强学科联系、改革评价手段等四方面加强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也就是说科学教师的角色已经要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科学探究的“引导者”、“组织者”、“决策者”和“促进者”,是学生科学探究的亲密“合作伙伴”,同时还是科学教育的研究者。科学教师的教学方式要从传统的“教”科学,转变为引导学生“做”科学。学生的角色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的“小科学家”。学生角色转变的关键是教师,科学教师能否真诚地把每一个学生都看成小科学家,让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科学课上自己像科学家那样大胆地做科学,这是科学课教学能否成功的最基本保证。科学家是儿童景仰的人,“小科学家”角色不仅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提高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责任感,为形成科学态度,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行为习惯,进而从初步的观察能力的定型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一)、内容

1、让学生“爱观察”。

在科学学习中重视对儿童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动机的引发,使之成为学生今后学习可稳定的持久的动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科学课教师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

(2)、刺激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的求知欲望强烈,学习兴趣就浓厚。求知欲望的产生需要新奇的刺激。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地预设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

学生学习信心不足,自卑心强,怀疑自己的学习潜力,这样不可能产生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创设学生乐学的情景。

教育心理学认为:情景教学注意激发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参与,并与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统一,能减轻和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进入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乐学情景的创设,要求教师提供最佳的教学环境和活动场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适当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

教学实践表明,太容易的知识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时适当增加难度可以刺激智力发展,驱使学生开动脑筋,从而引发学习兴趣。

(6)、运用知识的效果激励学生。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发端于动机,伴随着行动过程,落实在行动结果的满足上。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把学习后的有用结果告诉学生,用科学知识的效果去刺激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得到喜悦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2、让学生“学会观察”。

让学生在后天主体性教育中形成学习科学的能力:(1)、观察的层次性。(2)、综合运用感官。

“爱观察”是“会观察”的基础,“会观察”是“爱观察”的提高和发展,两者相辅相成。

(二)、预期目标

本课题所提出的“学会观察”就是期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增强学习科学的动机,提高观察和交流的兴趣,并能运用科学的工具、科学的方法独立自主地探究科学奥秘,在探究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1、通过观察事物,集中注意力,培养学习兴趣。

2、通过观察和实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迅速发展,引起思维发展过程中质的变化,提高概括能力。

3、通过观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情操。培养学生刻苦探究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4、通过观察、实验活动,促进学生获取知识,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帮助学生不断扩大知识面,逐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积累更丰富的知识。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采用以行动研究为主,同时辅以案例分析、调查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行动研究的具体措施如下:

1、课前准备。

观察活动是否充分,效果是否明显,依赖于教学中提供的观察材料。所以,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准备观察材料。观察材料应具有结构性、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只有这样,学生在观察中才不会感到枯燥无味,才可能顺利地通过观察揭示自然现象的规律,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

2、创设情景。

观察活动与动手、动脑是不可分割的,而好动又是学生的特点之一。故此,教师应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实际情况,安排学生进行一些参观、采集活动,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民主的观察氛围,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在发现中交流,尊重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促使探究活动的深入。

3、创设小组合作制度。

在观察活动中,小组既有分工又要合作,并能做到:边观察边分析、边观察边比较、边观察边研讨。

4、课外拓展。

课外布置思考性的观察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探究,帮助学生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并鼓励创造性的发现,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5、观察评价

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多运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更要体现评价的多元化。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需要实践检验,反复论证,因此我们将整个课题研究安排为两年,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1月)

1、全面考虑当前教改的潮流和课堂中学生的现状。

2、阅读文献资料,对相关课题的收集和思考。

3、在前两项的基础上,确定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实践检验阶段(20xx年2月——20xx年9月)

对方案进行修改、补充、完善,并付诸实施,形成中期成果。

第三阶段:形成成果与深化研究阶段(20xx年10、11月)

在全面深入研究之后,搜集案例、学生学习成果。然后对各种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揭题报告。

六、研究的策略

(一)开放教学目标,促进观察能力的形成。

目标是学习的向导,是思维的起点。教学目标统领着教与学的活动,也是评价教学的最有效指标。促进观察能力的初步定型,开放教学目标是前提与关键。

1、从明确“观察”的定义制定教学目标,走马观花式观察    目的性观察。

案例:《奇妙的指纹》教学目标

描述一:通过实验观察自己或他人的指纹图样,让学生认识每个人指纹的独特性。

描述二:通过制作指纹全家福的活动来观察自己或他人的指纹图样,让学生体验每个人指纹的独特性,并从中让学生掌握了拓印指纹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审视分析:

 

描述一

描述二

类型

走马观花式教学目标

目的性教学目标

特点

强调教学活动的结果

强调教学活动的过程

实际效应

教学过程注重知识的积累

评价注重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教学过程重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评价重在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能力、情感的发展

结论

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能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2、从学生的兴趣来制定目标:教师的任务     学生的追求

案例:《植物的一生》单元教学目标

描述一:“植物的一生”单元是通过引导学生种植、培养一株植物,了解这株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从种子到种子的生长周期和这株植物的6种器官,对一株植物作全方位的认识。

描述二:“植物的一生”单元是通过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思考如何种植、培养一株植物,讨论并结合实际让学生制定简单的属于自己凤仙花的生长记录单,并通过种植了解这株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结合记录单和观察日记从种子到种子的生长周期和这株植物的6种器官,对一株植物作全方位的认识。并能用自己的语言人性的介绍自己的凤仙花给自己的同伴认识。

这审视分析:

 

描述一

描述二

类型

教师任务式教学目标

学生主动式教学目标

特点

从教的角度考虑目标;布置学生种植,帮助学生制定成记录单,学生只要完成任务。

从学的角度考虑目标;学生主体性十分明确,让其亲身制定生长记录单,学生更有意识的根据自己的计划进行种植凤仙花,教师只要对学生的记录单做适当的改进。

实际效应

学生在教师的指挥棒下完成教学活动。

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进行观察探究,有个性地发展。

结论

学生自主观察的意识受制约;学习方法单调;学习结果单一。

促进学生主动观察,成为他们字的追求,学生个性得到和谐发展。

 

3、重建目标内容结构:随意空泛     具体可操作

案例:《一杯水的观察》教学目标

描述一:1、会用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

2、体会人体感官在认识事物上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安全意识。

3、在观察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尊重他人、敢于发表意见、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学习习惯。

描述二:1、在观察、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合理地描述出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注意观察时需要顺序;在活动结束后,注意收拾试验用品的习惯。

        2、会用自己的感官(眼、耳、鼻、舌、手)和简单的器材来观察水是一种怎样的物质,并用合适的方法记录观察结果。

        3、通过观察、对比等方法认识水是什么样的。

审视分析:描述一遵循当前各科教学制定目标的规定格式,表面上看,已涉及知、能、情三大领域,但研究者在教学实践中总感到操作性不够强,难以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双边活动中。为此,我们在学习理解《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下称《标准》)的基础上,重建目标内容结构,分别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个角度阐述目标内容。既使目标描述带有学科个性,又具目标明确、易落实、操作性强的优点。

(二)开放我们的教法,深化“观察”的概念,促进观察能力的提高。

观察是任何科学研究活动的基础,对于刚开始进行科学学习的小学生来说观察是他们科学探究的起点,是获取外界信息的基本途径。因而学生的观察能力高低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科学学探究的实效。

A、明确观察目的,有的放矢地观察。

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它是有预定目的、有计划的、主动的知觉过程。可见观察作为一种有意识的、有目的的知觉活动本身就是需要意志对其进行调节支配,以使行动能按目的进行。因此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案例:在学习空气单元认识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的性质时,如果学生不明确观察的目的,就会看热闹似的只顾观察瓶中酸碱的剧烈反应。但教师如果能让学生明确了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后再观察,那么学生的观察就会集中在烧杯中高矮两支蜡烛的熄灭及熄灭先后的现象上,观察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著名自然特级教师冯蕙英曾说:“在学生每次观察之前,我必须让他们明确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要达到什么目的。” 她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观察的效率来自于明确的目的。对一些较难观察到的细节现象更是如此。

案例:《凝结》一课,学生在两个相同的玻璃杯内,倒入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热水,并在两个杯口同时分别盖上冷玻璃片和烧热的玻璃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我们要观察的是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到冷热不同的两块玻璃片会有什么不同的现象发生,这样学生就会根据观察的目的,有的放矢地去观察,并发现在冷玻璃片下很快出现许多小水珠,在热玻璃片下没有小水珠。如果观察目的不明确,学生就未必能发现这一现象。

科学课上的观察,在不同的探究环节有不同的目的,大体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为发现问题而收集事实的观察。它的目的就是发现与原来的生活经验不同的,值得研究的东西。要求以原有的生活经验作参照物,发现新事实,注意集中在寻找与已有经验不同的东西。另一种是为验证假设(证明)或否定假设(证伪)而收集事实的观察。它的目的是寻找可以支持肯定假设或否定假设的事实,注意就集中在与假设的结论相同或相反的事实。教学中应针对两种情况分别加以不同的训练。

强调观察的目的意识,不是简单地每次都把观察目的与任务告诉学生,而是通过训练最终使学生能自觉地根据学习需要或探究内容确定观察的目的。例如在学生探究“蜗牛在走过的路上留下的黏液对自己有什么作用?”这一问题时,有学生假设“蜗牛留下黏液可能同蚂蚁留下气味一样为了找到回家的路”,也有学生假设“蜗牛在路上留下黏液可能是为了行路的方便即减弱身体与路面的摩擦作用”,不同的假设对于观察所需要搜集的事实也是不同的。学生一旦能自觉地确定观察目的,有意识的根据目的观察,那么必定会大大提高其观察的实效性

B、注重方法的指导。

1、学会制订观察活动计划。观察的效果取决于观察的目标和目的是否明确。在观察前要让学生明确观察任务,在研究方法指导方面要具体,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帮助学生观察,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观察内容和观察任务设计一些问题,并思考具体实施的措施,这里涉及到观察使用的工具和观察方法,对于静态的物体要着重指导依序观察其外部形态,测量相关数据,而对于动态的物体如小动物,除了上述两个方面的观察之外,还应指导学生为动物设立一定的情境,借助某些工具来观察动物的反应,并由此产生一些推理、想象,使观察活动能由表及里。

案例1:观察“我的大树”时,师生共同讨论制订观察计划,引导学生从树冠的形状、树的高度、树干的粗细、表皮以及枝叶花果等方面观察大樟树,明确了观察内容之后,让学生选择可以使用的工具,如放大镜、软尺、采集瓶、蜡笔、白纸等,每个学生都知道自己该观察什么,该怎样观察。

案例二:观察蜗牛一课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是蜗牛的运动,但是他们除看小蜗牛爬之外就不知该怎么办啦,在老师的引导下和自我阅读后,同学们想出了很多有趣的研究办法:①让蜗牛在一根细线上爬,观察它们运动姿态;②让两只蜗牛分别在光滑的玻璃和铺了沙的玻璃上爬,比较其爬行速度;③用一小块苹果作诱饵,让两只小蜗牛在一根悬空的塑料尺上赛跑;④用秒表测蜗牛爬行的速度……

案例三:观察指纹时,很多学生热衷于拓印指纹,画指纹,忽略了对指纹的细致深入的观察,这时教师的指导很有必要,在老师示范性地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学生们的思维开始活跃、拓展,有的提出研究手指的指纹与脚趾指纹的区别,有的提出研究一家三口人的右手食指的指纹是怎样的,还有一个学生提出手指擦伤后,新生皮肤上的指纹与原来的指纹是否一致。老师立即对最后一位同学提出了表扬,因为她提出了是一个阶段性的观察活动,同时老师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对这个学生以及其他学生都是一种激励。

在观察计划还须强调:①允许学生选择1——2个项观察内容,不宜多。②要求体会观察时的感受,要大胆想象、联想;③要边观察边记录,记录下看到的、想到的。④鼓励记录方式的多样化。

C、强化观察习惯,精细全面地观察

科学观察不同于东看看、西摸摸,它要求观察者能在观察后对观察对象作出精确的描述。《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关于观察目标作了如下描述:让学生“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会用温度计、简易风向仪、雨量器搜集有关数据”、“体会长期的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是非常有用的”。因而良好的观察习惯是科学观察必不可少的,正如著名自然特级教师林有禹所说:“自然教学要提供学生更多的观察机会,培养他们善于精细、全面、深入、正确地观察事物,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我们认为一个具有良好观察习惯的学生应该能做到:

a、在确定观察的目标后,他能够选择合适的方法,借助他所拥有或所能找到的有效工具进行观察和测量。如四年级“岩石和矿物”单元《2.进一步观察岩石》一课,在确定观察岩石的结构和硬度后,教师除了为每个小组提供一盒10种岩石,还提供了放大镜、铁钉、铜棒等工具,并提示学生:⑴铁比铜硬⑵铁、铜相互摩擦时铜上会留下划痕,而铁上则会留下铜的物质。再如四年级“溶解”单元《2.怎样加快溶解》一课,准备的器材中除了冷热不同的水、食盐等可溶固体、相同的4个杯子,还准备了温度计、钟表等。老师的设计诣在引导学生逐渐习惯借助利用有效的工具。

   b、知道多种感官并用比单用一种感官更有效,并能设法尽可能获得有关观察对象的更为丰富细致的信息。心理学家啥尔达科夫早已用实验证明了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活动能提高学生大脑皮层的分析、综合活动的功能,从而大大增强观察效果,也有利于获得更为丰富细致的信息。关于充分运用多种感官,在三年级上册教材《运用感官》的学习中,对学生进行了专门的训练,课文通过让学生综合运用感官,发现各个感官的不同作用,体会到综合运用感官,能全方位地认识事物。当然综合运用感官的训练,将贯穿科学课程的整个学习过程。

c、能详细、客观、真实地记录观察的结果。科学观察的意义在于观察结果的分享和观察资料的积累。因此科学观察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对“观察”进行客观真实的记录,不但要如实记录“观察”到了什么、“观察”到的东西什么样,还要说明观察者是采用什么方式进行观察的、是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观察”的,以便重新进行检验,或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发现。我们的做法是,开始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教师设计拟订好的表格,以逐渐使孩子们养成习惯。如四年级“溶解”单元《2.怎样加快溶解》一课,除器材外还为学生提供一张能记录时间、温度的表格和一张能反映两者关系的直角坐标统计图。好的观察习惯是怎么来的?它来自老师的精心设计,来自老师的悉心引导。

(二)开放学生的学法,深化观察能力的培养。

     教师的教离不开学生的学,只有当学生真正的融入了观察探究的氛围,真正的建构起观察理念,那么观察能力才能算达到一定的培养。

1、指导学生学会表达、交流。

制订观察计划,进行观察活动,记录观察现象是学生观察活动的一部分,但是观察的结果、效果如何,学生在观察中是否还存在不科学的做法,这些都需要在交流活动中得到展示和检验。组织好交流活动非常关键,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在大班额的教学中难度更大。我们尝试了多种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将这些方法归纳为以下四点:倾听,有序表述,补充和追问。倾听是尊重他人的一种表现,学会倾听是合作交流的基础。只有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学生才会在一个安静的课堂上进行有序表述观察到的现象,其他学生也能安静地思考,及时补充说明自己不同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渗透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教育。追问是我想重点说的一个问题,什么是追问?追问是对某一个事物或现象产生一连串的问题与思考,这些问题可以是从这个事物生发的,也可以是环环相扣、一层层的深入。“追问”这种方式目前在课堂上由教师普遍运用。通过追问,可以引导学生从表面现象的认识逐渐深入到内涵的理解。我在教学中尝试将“追问” 作为教学训练内容,让学生学会对一个事物和一个现象进行追问,通过答辩的形式让学生间相互追问。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交流。

2、养成写观察日记的好习惯。

写观察日记是观察活动的后续操作活动,这里的观察活动既包含课堂内的,也包含学生课外自主开展的活动,通过画面、描述和实验,可以更好地呈现观察的过程和结果,可以加深对观察对象的认识,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提高观察能力。

在学生的记录本上,观察的内容丰富多样,五花八门:测量的数据、画出小虫子的模样、摸粗糙树皮的感受、听到穿过树叶的风声,还有饱满樟树果儿被阳光晒后,轻轻一踩发出的轻脆响声,看到不同颜色的落叶,还有心疼被虫子吃了大半的树叶等等,从他们凌乱的记录和潦草的字迹中,透着一股认真劲儿,让人越看越喜欢。他们在一次次的探究中感受到了观察的乐趣,观察方法逐渐浸入,逐渐达到我看、我想、我说、我画、我学的自主境界。

附:[四(3)班傅妙秋同学和四(4)班戴心怡同学合作的观察日记]

种绿豆

20xx年10月11日

我回家把一部分绿豆包在棉花里,放在水里。把剩下的绿豆放在潮湿的地方。

20xx年10月12日

今天我回家发现我那一小粒一小粒的绿豆外面的皮都脱了,只留下一粒粒白色的绿豆,中间还有翘起来的芯,芯的前端是尖尖的,下面的越来越粗,和一粒粒白色的绿豆连在一起。

20xx年10月13日

    小绿豆里的芯慢慢的向外面散开,如果你不仔细看是看不出来的。中间的芯向外面伸了,让我都可以看到、中间的一条裂缝,那细缝比火柴的宽度还小。

20xx年10月14日

阳光明媚的今天,我一起床就去看我的绿豆,我的芯它变弯了,我的意思是前方是弯的,而且水变绿了。

20xx年10月15日

     我的小绿豆长高了5毫米,我给它做了记号。

20xx年10月16日

      今天我又量了下,发现它有长高了3毫米,我给它又做了记号,给它换了水。

……

 

七、研究的成果和分析

通过近两年的实践与研究,在学生学习水平,我本人的教学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这里在介绍成果的同时做简要的分析。

1、学生深深地喜欢上观察探究式的科学课。

通过实践,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科学课。20xx年9月20号我对三四年级54名学生进行了一次民意测验,55%学生热衷于这种快乐学习,甚至有科学当作自己的一项新爱好。35%认为科学非常好玩,发现自己的各方面能力都变强了,如动手实践能力、表达能力以及观察日记写作能力。10%的学生认为科学只是一门要学好的重要的科目,和英语一样。

2、大大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正确科学态度与科学素养的养成。

4、有效的落实了我们预期的研究目标,有效快速的培养三、四年级的观察能力。

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水平达到进一步提高。

    特别是近二年来,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无数次的研究学习、座谈交流、备课、听课、开课,写论文,已积累了许许多多的经验。(具体看教师的获奖情况和论文以及案例叙事的撰写情况。

 

参考文献:

①[美] 国家研究理事会著:《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30页。

②王灿明:《登上学习快车》,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年1月版,第68页。

1、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湖北教育出版社,20xx年7月版

2、《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年6月版,主编:杨九俊

3、《科学究竟是什么》,教育科学出版社, 20xx年12月版,张红霞著

4、《浙江省优秀教学案例汇编 小学 2004》,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5、《科学新课程教学设计与特色案例评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6月版,主编:傅圣瑾

6、《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xx年4月

关键字: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研究报告范文,小学数学课题研究,小学语文课题研究